“网上看病”与“大三综合征”
2025-08-07    作者:刘锦琛 陈兆善

  在医学院里,有一个有趣的特殊现象,许多大学三年级的医学生在学习时,教授在台上描述疾病的症状,台下的医学生会情不自禁冒出一个念头:我也有这种症状,因而怀疑自己得了此类疾病。比如在学习心脏病知识时感觉自己偶尔也有胸痛症状,学习消化系统病知识时想到自己曾经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学习抑郁症知识时对应自己时有情绪低落,从而“对号入座”。这种现象被称为“大三综合征”。

  此情况并非医学生独有,在互联网时代,普通人“百度看病”“抖音诊病”时这样的情况同样普遍,胃痛的人怀疑自己胃癌,胸痛的人怀疑自己心梗,腰痛怀疑自己肾结石,这种“自我诊断焦虑”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的通病。尤其老年人更容易因为对自我的身体健康过度担忧,从而产生健康焦虑,容易将一些正常的生理变化或轻微不适误认为是严重的疾病表现。

  “大三综合征”产生的原因

  知识掌握有限  大学三年级是医学生从基础课程走向临床课程的过渡时期,由于对疾病诊断标准和临床表现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和透彻,往往在掌握部分体征的同时,忽略了疾病的复杂性,因此在出现一些类似的不适症状时,容易将其与疾病症状相混淆,产生误诊现象。

  生活中,大部分人对于疾病的认识过于匮乏,因此选择了更方便的方式——百度搜索。然而搜索引擎往往优先显示最严重、最极端的结果(如癌症、罕见病),而普通病症(如感冒、咳嗽)反而排在后头。“百度看病,癌症起步”的调侃由此而来。

  焦虑紧张情绪  焦虑情绪多源自对自我健康的过度关注和对疾病的恐惧。医学生由于对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有基础的了解,使他们更容易产生疑病心理,对自身出现的轻微不适过度敏感。同样的,经常刷医学类短视频的人也容易产生这个现象,他们的医学常识较医学院里的大三学生更加匮乏,在出现轻微不适的情况下,也会不自觉对应自己曾经了解过的疾病,怀疑自己患上某些疾病。他们甚至有可能会出现强迫行为,反复检查自己的体征、频繁就医等,以期缓解对疾病的担忧和恐惧,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大三综合征”的危害

  影响心理健康  长期的焦虑和疑心病对人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除了因为负面情绪感到疲惫、注意力下降之外,在身体表现上,可能表现为失眠、食欲不振、周身不适等“症状”,影响正常的生活。

  增加经济负担  由于怀疑自己患有各种疾病,人们往往会频繁就医,以“明确诊断”,如果没得到与自觉相符的诊断,可能会继续就医。这除了导致医疗资源更加紧张,还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同时加重自己“明确诊断”的执着和压力。

  “大三综合征”的应对和预防

  建立正确的获取信息习惯  应该避免“百度优先”的思维方式,特别是避免对网络资料的深信不疑,尤其是随着DeepSeek的广泛应用,竟然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DeepSeek也产生幻觉。网络信息具有一定误导性,搜索引擎大多提供碎片化信息且对于症状的描述过于笼统,因此在参考网络资料时,应当加以理性判断,而非盲目深信不疑。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应该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身心不适症状的发生。

  心理调节  应该正确看待和观察自身的不适症状,避免过度解读。同时减少在互联网上的筛查和频繁自查的行为(如每小时测量3次血压),避免过度关注。可以尝试通过运动、听音乐、跟朋友交流或热衷自己的爱好等方式来缓解紧张情绪,避免陷入焦虑漩涡,甚至出现心理或精神问题。

  是否就医需合理判断

  合理、客观地观察自身的不适症状。若症状较轻且持续时间较短,可以通过休息和调整生活方式来缓解;若症状持续加重、持续时间较长,或不适症状已影响正常生活,应及时就医;若不适症状伴随危险信号,如体重骤降、咯血、昏迷等,则应立刻就医。不要盲目怀疑和判断自己患了严重疾病,在就医过程中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和诊断,避免过度干预和质疑医生的诊断结果。

  总之,“大三综合征”和“网上看病”现象,本质上都是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认知局限的碰撞。“大三综合征”并非是一种真正的医学疾病,但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容易下意识认为自己患上了某些严重疾病。出现一些不适症状时,通过加强医学知识、进行心理调适、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法取代就医行为,可一定程度改善焦虑心理,但如果不放心,还是应该到医院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可以进行中西医结合的调治。

  (作者单位:上海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