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夏日阳气,除筋骨寒邪
2025-07-31    作者:李晓锋 笪巍伟

  骨伤科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骨关节炎等,在中医学范畴多属于“痹证”。病因初起多为风寒湿邪侵袭,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或因长期低头、久坐等不良姿势,而表现出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随着病程迁延或年龄增长,人体阳气、肝肾渐虚,关节退化、骨质增生加重,寒湿之邪盘踞筋骨关节深处,出现遇冷加重,冬季易发病的情况。

  寒邪被视为“阴邪”,其性质凝滞、收引,易伤阳气,且具有潜伏、缠绵的特点。现代医学认为,在低温环境下,血管收缩导致血流速度降低,组织缺氧,炎性物质(如前列腺素、缓激肽)堆积,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疼痛,同时长期低温刺激还可能导致关节软骨退化加速。

  现在人们长时间处于空调房内,毛孔闭合,寒邪本就不易外排,而夏季炎热,皮肤毛孔开张,可人们因贪凉而持续吹空调或者风扇,颈椎、肩膀、膝盖等部位在持续被冷风吹过后,疼痛、僵硬等症状就会加重,致使寒邪内伏而不能出,加重冬日病情。

  因此,趁着夏季人体毛孔开放,气血充盈,药物更易渗透,在此时进行治疗,可借自然界阳气长驱直入,驱散沉疴寒邪,促进关节炎症代谢,加快关节局部循环,改善冬季关节冷痛、僵硬症状。

  综合药物疗效和患者便利性考虑,我们常使用三伏贴作为主要治疗手段,针对不同的骨伤疾病实现专病专贴,再配合艾灸、中药熏蒸等方法温通经络、整体调摄。

  三伏贴又称“天灸”或者“三伏灸”,是冬病夏治的一种经典的特色外治疗法,利用三伏天时人体毛孔开泄的特点,将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辛温走窜作用的中药制成膏贴贴敷在特定穴位上,通过药物渗透和刺激,深入经络,激发人体阳气,达到祛寒除湿、温补阳气、增强免疫、预防和治疗寒湿型疾病的目的。

  骨伤科的三伏贴选用的“独活寄生汤”,出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是治疗肝肾不足、风寒湿痹的核心方剂,将炒白芥子、延胡索、川芎、独活、制甘遂、细辛、肉桂、制附子按比例混合后研为细末,用适量生姜汁、麻油、蜂蜜调和,制成药饼。

  我们精选关元、命门、肾俞作为三伏贴贴敷的主穴,均位于人体腰腹部,是补益肾气、温阳散寒的核心组合。关元穴位于任脉,被誉为“元气之海”,具有培元固本、温阳益气之效;命门穴位于督脉,被称为“生命之门”,是补阳第一穴;肾俞穴位于膀胱经,功擅补肾强腰、祛寒除湿。三者配伍可显著激发阳气、温肾壮阳。

  针对不同病证,我们根据“辨证选穴”“循经取穴”的原则,进行了精准配穴。颈椎病选取大椎、天柱、大杼。其中大椎作为诸阳之会,可总领一身阳气。腰椎病选取肾俞、大肠俞、气海俞,其中大肠俞直接对应了腰椎间盘突出高发区。肩关节病选取肩井、肩贞、肩髃,肩井素有“肩背总枢”之称,肩贞还可减轻肩关节炎症。膝关节病则用内外膝眼、足三里,通过内外膝眼可使贴敷药物药效直接作用于关节腔,有效缓解膝关节各种疼痛、不适等症状。

  冬病夏治需要连续3—5年夏季周期的系统治疗,才能逐步改善体质,达到稳定而持久的效果。  (作者单位:上海市中医医院骨伤科,李晓锋系科主任、主任医师,芷江路院区周三全天、周日上午,嘉定院区周四全天专家门诊;笪巍伟系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芷江路院区周三上午,嘉定院区周五下午专家门诊。该科周一至周六在芷江路、嘉定院区分别有冬病夏治专病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