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感到不对劲,是在散步时,突然间心“咚咚咚”跳得很快,心律还很乱,甚至有点喘不过气来。我以为是累了,休息一下就好,可没想到,自己患上了一种叫“房颤”的病。
关键的问题是,我不仅患有房颤,还因胃癌接受过胃大部切除,有胆囊切除病史,并罹患高血压和心功能不全。这些病凑在一起,传统的抗凝治疗风险极高,让当地医生也挠头。
于是,我拖老伴坐高铁直奔医疗条件更好的上海。经熟人介绍,我们找到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曹华明主任医师,他和他的团队在详细了解了我的病情后,想为我实施“房颤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介入手术。
一站式?我当时听得一头雾水。曹主任没有显得不耐心,而是先拿了张A4纸画了个“心”形,又点了个小口袋:“叔,您看,这左心耳就像灶台风口,火星子(血栓)最爱往里窜。咱先把乱跳的电线剪断(射频消融),再把风口堵死(左心耳封堵),火星子就飞不出来。”一句话,把我这个老电工说得心里透亮:原来不是“大拆大建”,而是“精准维修”。
可我还是心里打鼓:本来只是来做消融的,现在要两个手术一起上,我一点没准备,这把老骨头吃得消?万一消融成功,封堵失败了或者既融坏又堵歪了咋办?曹主任看出了我的犹豫,拍拍我肩膀:“放心,睡一觉,一次麻醉全搞定,省得您跑两趟。”老伴似乎听明白了,还开导我,于是我咬咬牙同意了。
手术次日一早,两侧大腿根仅见三个小针眼,双腿活动自如。我自己下床去厕所,把老伴吓一跳:“老头子,你咋比手术前还精神?”我咧嘴笑:“心不乱跳,人就不慌。”更高兴的是,医生说半年后可以把抗凝药停掉,改吃抗血小板药就行。
通过这次经历,我明白了房颤已经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核心风险是左心耳血栓引发的中风,而左心耳封堵术通过 “物理封堵” 这一源头,为像我这样高风险、抗凝困难的患者提供了更合适的中风预防方案。所以,既然选择好自己的医生,就要充分相信他的专业能力,并积极配合治疗。 (喻文龙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