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糜烂和胃溃疡是一回事吗?

2025-07-24    作者:李杨磊

  当快节奏与外卖文化成为生活常态时,我们的胃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战役,查出胃溃疡、胃糜烂的人越来越多。

  那么,胃溃疡和胃糜烂究竟有什么区别,哪个更严重呢?

  怎么区分胃糜烂和胃溃疡?

  1.概念和病因不同

  胃糜烂:局限于胃黏膜层的损伤,其深度不超过黏膜肌层,有人认为是胃溃疡的早期阶段。

  胃溃疡:位于贲门至幽门之间的慢性溃疡,主要指胃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而造成的超过黏膜肌层的组织损伤。

  胃糜烂和胃溃疡的常见病因包括感染幽门螺杆菌、服用非甾体消炎药以及胃酸分泌过多。此外还可以由遗传因素和情绪波动、过度劳累、饮食不规律、长期吸烟、酗酒等因素引起。

  2.病变深度、数量不同

  首先我们要知道胃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其中,胃黏膜层又分为上皮层、黏膜肌层。

  胃糜烂:破损只在黏膜浅层,比较浅,一般来讲,胃糜烂大多数呈多个点、片状,散在分布。

  胃溃疡:破损更深,达到黏膜下层甚至肌层,大多数为单个,2个以上者很少。

  3.主要症状不同

  胃糜烂:常表现为上腹疼痛,疼痛程度比浅表性胃炎重,伴饱胀、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

  胃溃疡:典型临床表现为饥饿时疼痛不适,饱胀嗳气、泛酸或上腹疼痛,甚至可出现黑便与呕血。其上腹疼痛表现为慢性、规律性、反复发作的,常在进食半小时到一小时发生疼痛。

  4.出血程度不同

  胃糜烂: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一般称为急性糜烂性胃炎,也有人称之为出血性胃炎或急性胃黏膜病变。急性糜烂性胃炎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的20%,大多为少量出血,少数可致命性出血;慢性糜烂性胃炎也可发生出血,一般为少量,糜烂病变较浅,不会发生穿孔。

  胃溃疡:发生出血时,出血量的多少与侵蚀的血管大小有关。发生中到大量出血者较多,溃疡深时可穿孔。

  5.癌变风险不同

  急性糜烂性胃炎:不会癌变。平坦型糜烂即使病理活检有异型增生,大多为细胞炎症变性引起,治疗后能消失。但须注意部分早期胃癌可表现为单个糜烂样病灶,要注意鉴别,必要时胃镜复查。

  胃溃疡:有一定癌变概率。当患者疼痛节律发生改变或原先治疗有效的药物变得无效或合并消瘦时,要警惕溃疡癌变的可能。

  6.治疗难度不同

  胃糜烂:不穿透黏膜肌层,因而愈合后不留痕迹。

  胃溃疡:穿透黏膜肌层,愈合后不可避免地留有纤维瘢痕,表面为一层上皮所覆盖,黏膜肌层不能再生。

  胃糜烂和胃溃疡治疗措施

  导致胃糜烂和胃溃疡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胃黏膜受损,所以治疗原则相同。

  1.精准检查、对症治疗

  通过胃镜检查分清胃溃疡和胃糜烂,再进行针对性治疗,根据不同病理进行对症治疗才能更快地治疗疾病。

  2.饮食调理

  戒烟戒酒,避免生冷硬、过酸过烫、高油高糖辛辣刺激性食物;清淡饮食、规律三餐、定时定量、适当补充纤维素和维生素等。

  3.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要进行灭杀,并且保护和修复受损胃黏膜。

  总之,胃溃疡要比胃糜烂更为严重,也更加危险。出现胃糜烂或者是胃溃疡都要及时检查,并且需要积极治疗和饮食调理共同进行,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系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