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发病率居高不下,去年我国新发病例约105万人。临床上常将该病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前者在所有病例中占大多数,大家也有所耳闻,后者则陌生得多。
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极高,早期即可发生淋巴和血行转移,除了肝、骨、肾外,很容易出现脑转移,总体5年生存率很低,是肺癌中预后最差的类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主任医师朱正飞教授形象地称它为“小恶魔”,道出了其生物学特性。
朱教授介绍:“非小细胞肺癌发病年龄相对偏低,并呈年轻化趋势,而小细胞肺癌则有自己的特点,患者年龄集中在六七十岁,男性较多,长期以来这个状况没怎么变化。”
由于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小细胞肺癌发现时多已进展至中晚期。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以及因肿瘤压迫或转移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声音嘶哑等,这些也可能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延误肿瘤诊断。另外,小细胞肺癌具有神经内分泌肿瘤特性,副肿瘤综合征较为常见,出现低钠血症(乏力)等症状。
分期治疗是所有肿瘤治疗最根本的原则。临床一般用 “局限期”和“广泛期” 对小细胞肺癌分期。局限期的肿瘤局限于一侧胸腔,广泛期肿瘤超出一侧胸腔或存在远处转移。谈及治疗方案,朱正飞表示,少数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多数患者是化疗联合放疗,泊苷联合铂类是化疗标准方案,放疗对控制病灶也有重要的作用。免疫治疗的出现,给患者带来新希望,但需在放化疗结束后再进行免疫治疗,才能达到更好效果。现在患者三年生存率已超50%,中位生存时间接近五年。广泛期小细胞肺癌过去以化疗为主,依托放疗的参与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如今,化疗联合免疫已成为一线治疗,患者五年生存率也能超过10%。
长期重度吸烟是小细胞肺癌的重要高危因素,所以戒烟是预防的第一道防线,并要避免被动吸烟及接触二手烟等危险因素。其他高危因素包括空气污染(PM2.5、工业废气)、职业暴露(石棉、氡气、砷等)、肺部慢性疾病(如肺结核)、遗传易感基因等。朱教授说,小细胞肺癌的及早发现仍然比较困难,虽无常规筛查指南,但定期胸部CT检查尤其对高危人群可以提高早期发现概率,争取治疗时机。
小细胞肺癌以极具侵袭性的行为,威胁着患者生命。肿瘤内科、放疗科、外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的通力合作,提高了患者的总生存期。随着对其生物学机制的深入理解,更多精准治疗手段正在研发中,相信未来能彻底揭开 “小恶魔” 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