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特别是晚期癌症患者出现脑转移、胃肠梗阻和电解质紊乱,或手术、化疗、放疗、靶向及免疫治疗等抗癌治疗引发的恶心、呕吐,临床统称为“抗癌治疗所致恶心呕吐”。临床上抗癌治疗,特别是化疗,引起患者恶心、呕吐的概率相当高,如含蒽环类药物、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顺铂、卡铂、奥沙利铂等化疗药物,具有高度致吐风险。有些患者在化疗给药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即可发生急性呕吐,并在给药后5—6小时达到高峰,也有些患者的恶心呕吐在给药24小时后发生,并可持续数天。
临床抗癌治疗会给患者带来令人畏惧的伴随症状,不仅会脱水及代谢失衡,还会降低自理能力,生理和心理状态下滑,更严重的会出现营养耗竭、产生厌食症甚至伤口开裂等严重后果,导致患者抗癌治疗依从性下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治疗实施和疗效,是患者拒绝后续进一步抗癌治疗非常重要的原因。
有经验的肿瘤科医师,都会在化疗前给患者预防性使用昂丹司琼、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奥美拉唑、异丙嗪、奥氮平等制剂,降低抗癌治疗所致的恶心、呕吐风险,总体防治效果尚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急性恶心、呕吐发生的概率(46%~89%)和程度,但是对于延迟性恶心、呕吐的患者在化疗及出院后出现的症状,不能有效地控制。
祖国传统医学虽无抗癌治疗所致恶心、呕吐的论治或用药记载,但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是一种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当以益气健脾、降逆和胃为基本治则。中医中药作为中国特色的治疗方法,在针对恶性肿瘤患者抗癌治疗所致恶心、呕吐的副作用防治实践当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方法有内服汤药、针刺艾灸、耳穴压豆、穴位敷贴等。
内服汤药:对于辨证为胃热证型的恶心、呕吐,症见:呕吐酸苦,喜寒恶热,食后即吐,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细数,方选旋覆代赭汤或橘皮竹茹汤加减。药用陈皮9克,清半夏9克,茯苓6克,竹茹9克,黄连3克,麦冬9克,枇杷叶9克,旋覆花9克(包煎),代赭石,水煎服,每日一剂,凉服,抗癌治疗期间均可服用。辨证为胃寒证型的恶心、呕吐,症见:呕吐清水,口内多涎,喜热恶寒,舌质淡,苔白,方选丁香柿蒂散或香砂六君子加减。药用丁香12克,柿蒂12克,陈皮9克,姜半夏9克,茯苓6克,炙甘草6克,党参9克,生姜6片,红枣6枚,水煎服,每日一剂,温服,抗癌治疗期间均可服用。
针刺艾灸:针刺选穴双侧内关、足三里、三阴交,进针后提插捻转,出现酸胀后同时针刺中脘,全部留针15—20分钟。艾灸选穴双侧膈俞、胆俞、膏肓俞、足三里,以艾条灸治,每天1次,连续3—5天。也可在中脘、关元、气海、天枢穴用鲜生姜切0.5厘米薄片,上置艾炷,点燃施灸,艾炷燃尽,再换一炷,每个穴位灸2~3炷,10—15分钟,每天1次,连续3—5天。
耳穴压豆:分别取胃、神门、肝、脾、交感、皮质下6个耳穴,用耳穴探棒探出穴位敏感点,消毒后将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对准穴位贴好,拇指和示指垂直按压,手法由轻到重,直至患者出现酸、麻、胀、热、痛,双耳交替贴压。化疗前30分钟及化疗开始至结束后第5天的早、午、晚、睡前各按压1组,30次/穴,恶心呕吐明显时加按。
穴位敷贴:将姜半夏30克,公丁香20克,吴茱萸20克,细辛6克研成极细粉,用蜂蜜、姜汁调成糊状敷于肚脐部,并用医用防水贴覆盖固定,也可将上述药物用蜂蜜、姜汁制成小丸状,外敷双侧血海、丰隆、足三里等穴位。
(作者系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二科副主任医师,中医博士,研究员,副教授,专家门诊:石门一路院区周一上午,芷江中路院区周一下午、周二上午,嘉定院区周三上午,周四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