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书画家季老先生,平日里挥毫泼墨、仙风道骨,怎料某日突遭“腹部龙卷风”——剧痛腹胀、坐卧难安!一查竟是乙状结肠里藏了个“巨型路障”(肿瘤),把肠道堵得严严实实。肠道就像一条蜿蜒的“消化高速公路”,食物残渣是路上的“小火车”。可一旦肿瘤这样的“路障”野蛮生长,“小火车”立马堵成“春运现场”——气体乱窜、粪便滞留,肚子胀得像鼓风机,疼得人直打滚。更危险的是,肠壁可能被撑破“决堤”(如肠穿孔),引起全身性生理紊乱,如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以及感染中毒等。 若不能及时解除梗阻,病情会迅速恶化,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接诊的外科主任刘黎明陷入了两难。如果直接手术切除肿瘤,不仅切口大、创伤大,还可能需要在腹部做一个临时的肛门(结肠造瘘),等三个月后再进行第二次手术回纳。这对于一位耄耋老人来说,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巨大的打击。季老还表达了自己的焦虑,“我是搞艺术的,有不少社交活动,一辈子又爱干净,腹部要开口挂一个‘粪袋子’,我宁愿不活了”。刘黎明主任深知,患者高龄且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很高,传统的手术方式显然不适合。
于是,“多学科特工队”到位,我与贾一平医生决定进行肠镜下肠道支架植入术,先给肠道开条“临时隧道”。 这是一种微创技术,通过在被肿瘤梗阻的部位放置一个支架,先疏通梗阻、改善营养,让患者能直接接受根治手术,少挨一刀、少受罪。我们这支队伍像极了“漫威英雄”——外科主刀、介入专家、麻醉师、护理团默契配合,连麻醉剂量都按“艺术家体质”量身定制。
由于季老长时间的肠道梗阻,肠壁已经水肿,加上肿瘤的阻塞,导丝很难通过狭窄段。首次尝试遭遇 “滑铁卢”。但我们不气馁,“换个角度,迂回战术,不能放弃一线希望”。经过反复调整导管与导丝的角度,近一个小时后,终于导丝化身“肠道蚯蚓”,钻过缝隙,支架“砰”一声撑开“隧道”,当晚季老的肚子就唱起了“通畅小夜曲”。
支架立功后,真正的“拆弹行动”开始!腹腔镜下,刘主任像操控“机械臂”的战士,避开血管神经,一刀切除肿瘤,连淋巴结都清扫得干干净净。术后三天,季老已能下床挥毫:“这比画山水还利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肠癌梗阻,莫慌!现代医疗的“多学科组合拳”+“支架黑科技”,既能救命,又保尊严。如今,看着老人恢复往日神采,握着画笔再次描绘美好生活,我深深体会到医者的使命。医学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守护。当我们凭借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为患者保住生活的体面时,这份成就感无可替代。这或许就是医学的温度,也是我们坚守的意义。
(作者系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周四下午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