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中之王”胰腺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年龄、吸烟、肥胖、糖尿病和高酒精摄入量是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因素。家族史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家族性胰腺癌占胰腺癌诊断总数的5%~10%,感染幽门螺杆菌或乙型肝炎病毒也与胰腺癌发病相关,不健康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吸烟和饮酒)、较高的肥胖率和较少的体力活动都是诱发因素。
中医古典医籍没有“胰腺癌”确切的病名记载,根据胰腺癌的常见临床症状,如腹中积块、黄疸明显、疼痛剧烈等,可散见“癥瘕积聚”“黄疸”“腹痛”“脾积”“痞块”“积证”等病名的记载。如:《伤寒杂病论》中“结胸”“膈痛”“心痛”之类的病症都包括胰腺癌的病变。《外台秘要》曰“心腹积聚,日久癥癖,块大如杯状,黄疸,宿食朝起呕变,支满上气,时时腹胀,心下坚结,上来抢心,傍攻两胁,彻背连胸”。
胰腺癌患者在确诊时大部分已经是晚期,整个病程短、病情发展快,并迅速恶化,多数患者上腹疼痛、饱胀不适、饮食不下、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部分患者在放疗、化疗等治疗后人体更加虚弱。中医治疗胰腺癌着重“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从患者全身的疾病特点出发,不但对于癌症病灶本身进行抗癌治疗,同时也顾护患者机体的正气和免疫力,特别是中药膏方,能够在抑制癌瘤肿块的同时,提振患者食欲、消除全身黄疸、增强机体正气,以达到“祛邪不伤正、祛去正亦安”的目的。
中医将胰腺癌的病因病机归纳为七情内伤、饮食不节而致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湿浊阻滞、气滞血瘀,日久形成本病。中医根据“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的病机特点,多选用疏肝利胆、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破积散结等中药进行辨证施治。
1、肝胃不和型:患者通常会厌食、恶心、吐逆、嗳气、胸胁胀满、腹痛拒按、心烦易怒、发热、黄疸、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或燥,脉弦数或滑数。宜采用疏肝解郁、和胃清热之法,方选柴胡舒肝散加减,药用白英、八月札、生苡仁、莪术、广木香、香附、元胡、柴胡、枳壳、白毛藤、山楂炭、六神曲炭、炒鸡内金、菝葜等。
2、湿浊内阻型:患者会有胸脘痞闷、头身困重、厌恶欲吐、纳呆、腹部隐痛、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口干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或沉迟。宜采用健脾利湿、化浊解毒之法。方选茵陈五苓散加减,药用茵陈蒿、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菝葜、陈皮、法夏、石见穿、山慈姑、甘草等。
3、气滞血瘀型:患者常有胸腹胀满、厌恶、吐逆或呃逆、纳差,痛苦继续不移,或阵发性加重,夜间尤甚。腹中痞块、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舌质青紫或瘀斑、脉细弦或涩。宜采用理气止痛、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法。方选膈下逐瘀汤加减,药用五灵脂、制香附、乌药、延胡索、红花、赤芍、丹参、八月札、浙贝母、菝葜、藤梨根等。
4、阴虚内热型:患者常常低热不退、精力疲乏、上腹胀满、大便干、小便黄、纳差,舌光红苔少乏津,脉虚细而数。宜采用养阴生津、清热泻火之法。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药用北沙参、麦冬、生地、天花粉、知母、甘草、地骨皮、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焦神曲、大黄等。
5、气血两亏型:患者日见消瘦,厌倦无力,爪甲色淡,腹胀,胸腹隐痛,腹部包块,舌质淡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沉细数。宜采用益气养血、活血散结之法。方选十全大补汤加减,药用生黄芪、党参、全当归、炒白术、熟地、云茯苓、猪苓、鸡血藤、炙鳖甲、枸杞子、浙贝母、炮山甲等。
在常规中药剂型的基础上,中医膏方治疗胰腺癌遵循“全身辨证—小方开路—膏方调养—效方巩固”,将上述中药煎煮2—4小时,煎煮两次并合并药汤后过滤,加入野山参、灵芝、西洋参、西红花、炮山甲、铁皮石斛、冬虫夏草等贵重细料,并采用红枣、龙眼肉、莲子、核桃仁、明胶、阿胶、蜂蜜、冰糖等辅料进行膏方制作。术后、化疗后采用膏方进行调理,对于患者的综合治疗有较好疗效。
(作者系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二科副主任医师,中医博士,研究员,专家门诊:石门一路院区周一上午,芷江中路院区周一下午、周二上午,嘉定院区周三上午,周四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