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D)是全球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运动迟缓、震颤、肌强直为核心运动症状,同时伴随抑郁焦虑、睡眠障碍、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尽管药物仍是治疗基石,但长期用药的疗效波动、副作用及疾病进展的不可逆性使部分患者尤其晚期患者苦不堪言,促使医学界不断探索非药物治疗手段。
一、物理与运动疗法
目前物理治疗和运动干预早已应用于PD患者的医疗实践中,是该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通过特定训练激活患者的运动功能,并延缓病情进展。
针对PD患者的肌肉僵硬和运动迟缓,采用定制化的运动训练(太极拳、舞蹈、阻力训练等)可显著改善运动协调性和平衡能力。例如,平衡训练通过模拟日常活动(上下楼梯、转身等)增强本体感觉,减少跌倒风险,部分患者通过长期训练甚至能恢复独立行走能力。通过力学刺激和手法治疗可以缓解肌张力障碍,结合电刺激设备增强局部肌肉力量等。
二、无创神经调控技术
传统深部脑刺激(DBS)在减轻患者运动症状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它作为一项有创手术,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而且价格高昂。近年来,无创神经调控技术的突破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的选择。
1.相位干涉电场无创深脑刺激(TI技术)
相位干涉电场无创深脑刺激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无创神经调控方法。该技术利用不同频率的高频交流电流在大脑深部产生低频干涉电场,从而实现对深部脑区的精准刺激。这种方法具有无创、精准的特点,无需手术或麻醉,治疗过程患者保持清醒,未来在缓解患者的运动症状方面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磁波刀)
晚期PD患者长期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后会出现“开关”现象:“关”期突然肢体僵直、运动不能;“开”期肢体僵直消失、活动自如。这种开关症状可通过靶向丘脑底核或苍白球内侧部的脑深部刺激治疗,但该方法需在脑内植入电极并经常调整,适用范围受限。而磁波刀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来精确定位病变区域,同时使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波能量对靶点进行精准消融,帮助患者摆脱震颤的困扰。此外,聚焦超声毁损术作为一种对脑部结构实施靶向毁损的无切口、无创手术,已用于治疗多种运动障碍病。
3.重复经颅磁刺激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被证实可改善PD患者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已经成为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作为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研究及治疗手段,它具有无痛、无创、操作简单及安全可靠等优点。另外,推荐基于高分辨率结构磁共振神经导航技术定位靶点,有助于提高患者疗效。
三、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医在PD治疗中非常注重整体调节,包括针灸、中药及饮食疗法等,结合现代技术形成独特疗法。针灸联合电刺激(如百会、印堂穴)可缓解震颤和肌强直;一些中医方剂(如天麻钩藤饮)被用于平肝熄风;饮食方面需调整饮食结构,如低蛋白及高抗氧化食物等可增强药物疗效,增加蓝莓、菠菜等摄入可减少胃肠对左旋多巴的吸收干扰。
四、细胞治疗及免疫调控等其他新型治疗探索
日前,针对神经干细胞移植和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旨在修复受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疗法已进入临床实验。有研究报道,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运动功能部分恢复。免疫疗法也是PD非药物治疗的一个研究热点,主要针对PD中异常激活的神经炎症,单克隆抗体(如靶向α-突触核蛋白)可清除病理蛋白沉积,延缓疾病进展。另外,纳米技术在PD治疗中的作用也在进一步探索。一些新型纳米材料能够停留在神经细胞表面而不被内化,最大程度与神经细胞膜结合,通过调控细胞膜上的磷脂,引起下游级联反应,从而从根本上抑制神经元丧失,有效缓解PD运动功能障碍。但这些创新治疗方法大多处于研究阶段,其长期效果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综上所述,PD的非药物治疗已从辅助手段发展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干预方式,其核心目标是“改善功能、延缓进展、提升生活质量”。未来,随着脑机接口、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技术的融合,PD治疗将迈向更精准、个性化的时代。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吴云成系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虹口院区:周一上午特需门诊,周三上午专家门诊;松江院区:周二上午特需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