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关注心源性猝死背后的心理密码

2025-04-03   

  近期气温如同坐过山车般起伏不定,这种多变的气候,使得老年人心源性猝死陡然升高,给家人留下无尽悲痛。

  一、心理行为因素对老年人心血管健康的影响

  (一)情绪应激与心脏负担

  情绪应激是老年人心源性猝死的重要诱因。早春天气变化易引发老年人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愤怒等。当老人处于焦虑状态时,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使心跳加速、血压飙升,心脏负担瞬间加重。临床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焦虑情绪的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情绪平稳者高出30%。

  (二)不良生活习惯的心理根源

  不良生活习惯背后往往有着深层心理因素。不少老年人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部分原因是缺乏健康心理和自我管理能力。如有的老人生活节奏紊乱,晚上熬夜看电视、玩手机,早上又睡懒觉,生物钟被打乱,影响心脏正常节律。还有的老人因孤独、失落等情绪,借烟酒消愁,长期过量饮酒、吸烟,损害心血管系统。

  (三)认知偏差与疾病忽视

  认知偏差在老年人心源性猝死中也有体现。部分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存在认知偏差,即使身体发出预警信号,如轻微胸痛、心悸,也不当回事,认为是小毛病,扛一扛就过去了。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他们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二、基于心理学角度的干预策略

  (一)心理疏导与情绪管理

  针对情绪应激问题,可通过深呼吸放松法、冥想、积极的自我暗示等排解。对于情绪问题较严重的老人,可进行一对一心理咨询。家人也要给予老人更多陪伴和关心,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及时沟通交流,帮助老人排解不良情绪。

  (二)认知行为疗法纠正不良习惯

  首先,纠正对健康的错误认知,了解不良生活习惯对心脏健康的危害。然后,制定个性化的行为改变计划,如制定规律作息时间表,逐步增加运动量。吸烟、饮酒的老人可采用逐步减量的方法,配合心理支持,增强改变的信心和动力。

  (三)健康教育改善健康认知

  开展全面的健康教育,纠正老年人的认知偏差。医院、社区联合举办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向老人详细讲解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早期症状及应对方法。鼓励老人定期体检,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提高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同时,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耐心与老人沟通,解答疑问,消除他们的顾虑,让老人积极配合治疗。

  早春时节,老年人心源性猝死风险增加,而心理行为因素在其中作用显著。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及帮助老人管理情绪、纠正不良习惯、改善健康认知,能有效降低心源性猝死风险,让老年人在这个季节也能安心享受生活。

  李广智 (作者系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