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是一种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结核病疫情的控制,使结核病的预防、诊治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每年3月24日是“世界结核病防治日”,今年我国防治日的主题是“全面行动 全力投入 全民参与 终结结核”,旨在贯彻社会共治理念,动员全社会为终结结核病流行奠定坚实基础。
结核菌感染人体有一个比较特别之处,就是不是所有感染了结核菌者都会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人体感染结核菌后,大致分为三种情况:部分感染者可以依靠自身的抵抗力清除结核菌,终身不发病;约5%~10%会进展为活动性结核病,多发生在感染后半年到两年,其后,机体免疫力降低也可能发病;大部分感染者持续数年保持没有结核病症状的潜伏感染状态。据估算,我国的结核潜伏感染率为26%,约为3.6亿人。有研究表明,必须至少在30%的一般人群中开展主动发现、感染筛查并提供预防性治疗,才有可能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的目标。
世界卫生组织对结核潜伏感染的定义是:机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对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存在持续的免疫应答,但无临床活动性结核病证据的一种持续性感染状态。筛查的方法目前主要有结核菌素皮肤试验(PPD皮试)、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皮肤试验和血液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一般48—72小时出结果。结果显示阳性则可以判断为结核潜伏感染。但并不是存在结核感染就需要进行抗结核治疗。
目前我国对这四类人群建议进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1.与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5岁以下儿童结核感染者。2.艾滋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中的结核感染者,或感染检测未检出阳性但临床医生认为确有必要进行治疗的个体。3.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学生等新近感染者。4.其他人群:需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治疗、长期应用透析治疗、准备做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者、矽肺患者以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的结核潜伏感染者。在上述重点推荐人群的基础上,各地区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要重点关注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的家庭接触者,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扩展至密切接触人群,包括监狱服刑人员和工作人员、卫生工作者等。
对于结核潜伏感染者的预防性治疗主要包括:化学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化学治疗主要使用的药物为异烟肼、利福平或利福喷丁,疗程3个月到9个月不等。治疗期间应该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并服从基层医疗机构、疾控机构的管理,完成治疗疗程。免疫治疗目前常用的为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一共接种6剂,每剂间隔2周,共3个月。
预防性治疗可以大大减少结核潜伏感染转变为活动性肺结核的几率,对于不是重点人群的潜伏感染者建议加强营养,避免熬夜,注重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免疫力,一般不会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
(作者系上海市肺科医院结核科副主任医师,周一全天、周三上午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