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防治的误区与正解

2025-03-06    作者:鹿 斌

  每年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肥胖症是当今社会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然而人们对于该病的防治存在诸多误区,这不仅影响减肥效果,还可能危害健康。

  一、肥胖诊断误区

  很多人认为只要体重超标就是肥胖,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肥胖的诊断需要综合多个指标,如体质指数(BMI)、腰围、体脂含量等。BMI是衡量体重的常用指标,但仅靠BMI并不全面。例如,健美运动员BMI可能超标,但他们肌肉含量高,并非肥胖。相反,有些人体重正常,但脂肪分布异常,也可能出现肥胖并发症,如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等,属于肥胖范畴。

  二、减肥方法误区

  盲目节食  很多人为了快速减肥,选择极端节食,如长期不吃主食、过度节食等。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可能减轻体重,但会导致营养不良,降低基础代谢率,一旦恢复正常饮食,体重极易反弹,甚至超过减肥前。

  过度运动  过度运动不仅会增加关节负担,还可能导致身体疲劳、免疫力下降,甚至引发运动损伤。正确的运动方式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依赖减肥药  一些减肥药可能有副作用,如影响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而且,药物减重只是减重的一个方面,减重应是饮食管理、运动管理及药物干预的综合过程。停药后若恢复原来的进食量,体重也会反弹。

  三、肥胖危害认知误区

  很多人认为肥胖只是影响外观,对健康影响不大。实际上,肥胖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如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此外,肥胖还会影响心理健康,增加患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风险。

  四、减肥目标误区

  一些人设定的减肥目标过高,期望在短时间内快速减重。这种不切实际的目标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感,导致减肥计划失败。正确的做法是设定合理的减肥目标,一般建议每周减重0.5~1公斤。

  五、肥胖预防误区

  忽视生活方式干预  很多人认为肥胖是无法预防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肥胖是可以预防的,关键在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充足睡眠等。

  过度归罪遗传因素  虽然遗传因素对肥胖有一定影响,但后天因素同样重要。即使家族中有肥胖史,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有效降低肥胖风险。

  六、正确防治肥胖症的建议

  饮食管理  合理控制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同时,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运动管理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瑜伽等,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

  心理干预  减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心理干预可以帮助肥胖患者树立正确的减肥观念,增强自信心,缓解负面情绪。

  药物治疗  BMI≥24kg/m2且伴有肥胖相关并发症,或BMI≥28kg/m2的肥胖患者,可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考虑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购买和使用减肥药。

  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肥胖特别是重度肥胖或者合并并发症患者,可考虑甚至推荐手术治疗。该治疗需要经过严格的评估,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才能进行手术。

  肥胖症的防治需要我们正确认识肥胖,避免陷入误区。通过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心理干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控制体重,预防和治疗肥胖相关疾病。

  (作者系华东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周二下午特需门诊,周三上午整合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