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情绪的风暴席卷心脏

2025-02-27    作者:陈启稚

  某个冬日,64岁的李阿姨突然感到胸口一阵阵闷痛,并蔓延到了左腋下和背部,这让她直冒冷汗,同时感觉到头晕、恶心,还吐了一次,整个人虚弱不堪。起初,她以为只是普通的胸闷,休息一下会好,可没想到越来越厉害。家人赶紧把她送到附近的医院。医生迅速给她做了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提示心肌损伤的肌钙蛋白I也明显升高,这些都是心肌梗死的典型迹象。胸痛中心迅速启动绿色通道,半小时内完成了冠脉造影,想看看她的冠状动脉有没有堵塞。结果却出人意料,冠状动脉并没有堵塞,连明显的血管狭窄都没发现。但是,左室造影却发现心脏的收缩力明显降低,尤其是心尖部分的心肌几乎都不动了。

  李阿姨被转入心脏监护室后,病房医生详细询问了病史,想寻找一些蛛丝马迹来解释病因。原来李阿姨原本就有高血压,平时性格比较敏感,遇事容易焦虑。近期因为家中动迁,比较劳累和烦闷。最终经过一系列检查和评估,完善了心动超声及心脏磁共振检查,李阿姨被诊断为应激性心肌病,俗称“心碎综合征”。经过精心治疗,李阿姨顺利出院,2个月后门诊随访发现心脏的收缩力已基本恢复。

  心碎综合征是一种由强烈情绪或身体应激引发的心脏疾病。它通常在经历极度悲伤、愤怒、恐惧或重大生活变故后发生。临床上患者表现与急性心梗非常类似,如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心悸等,也会有提示急性心梗的心电图典型变化和血清心肌损伤指标的升高。这些临床特征导致第一诊断常常会考虑为急性心梗,但冠状动脉造影往往显示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或阻塞。

  近期的研究表明,该病与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密切相关。当人们经历强烈的情绪刺激时,大脑会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会导致心脏收缩功能异常,心室壁运动不协调,从而引发心肌缺血和心脏功能障碍。此外,炎症反应也在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情绪应激会激活体内的炎症通路,导致炎症细胞浸润心肌,进一步加重心脏损伤。

  心碎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针对情绪应激的干预。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改善心脏功能;对于心律失常的患者,可给予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心理干预和情绪支持也不可或缺,可帮助患者缓解情绪压力,避免再次发生心碎综合征。大多数患者在经过及时治疗后,心脏功能可逐渐恢复,预后相对较好。然而,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时,学会合理的情绪管理至关重要。可以通过运动、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保持心态平和。当遇到重大变故时,及时寻求家人、朋友或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倾诉内心的痛苦,避免情绪积压。此外,规律的作息、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减轻情绪应激对心脏的影响。而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心脏健康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要及时发现心脏潜在问题,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降低心碎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周三、五上午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