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就吃,没病就停。说起吃药,不少人都停留在这样的认识上。其实,吃药很有讲究,停药也有门道。
吃药,注意首次剂量。任何药物都要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才能发挥药效。据了解,服用某些药物时,为了迅速使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浓度,有时会采用首剂加倍的方法,即第一次服药时,用药量要加倍,后续剂量按照常规剂量使用。常需要首剂量加倍的药物有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等。首次服用某些药物时,即使常规用量,有些患者仍可出现强烈的不良反应。如降压药哌唑嗪,首剂按常量应用,10%~20%的患者会出现血压骤降的危险情况。因此服用此类药物,其用量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到常规剂量。一旦出现“首剂现象”,应立即平卧休息,严重者及时就医。
停药,也分快和慢。根据临床上总结的一般经验,患者需要完成全病程的药物治疗,同时,患者需要达到临床认定的痊愈标准,就可以停药了。据介绍,大多数药物都可即吃即停,例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和布洛芬等退烧药,一般是在体温38.5℃以上时服用,体温正常后即可停药,无需继续服药巩固治疗。这些药物对肝脏或肾脏有一定的损害,久用可能会产生较大的毒副作用。有些疾病需要长期治疗,但部分药物在长期反复使用后,机体会产生适应性反应,在疾病治愈或者稳定后达到停药指征时骤然停药,易导致机体调节功能紊乱,使病情反弹,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我们称这种情况为“撤药综合征”或者“停药反应”。例如,皮质激素类药如突然停药,可使病情加重,出现反跳现象,影响疗效;长期服用治疗甲减的药物,若突然停药,身体里甲状腺激素不足,就会导致疲劳感加重、抑郁、怕冷以及反应迟钝的情况,严重者会昏迷。
因此,治疗过程中,整个减药和停药过程必须听医生的,尤其是长期服药治疗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由于体内该药品的血药浓度长期处于稳态水平,突然停药会造成血药浓度出现大幅度波动,既无法有效控制病情,又会损伤相关的靶器官,甚至危及生命。患者在就诊时一定要问清楚药物的用法用量、使用疗程和如何减停。慢性病患者,特别是在节假日或长途旅行前,应按照医嘱疗程提前备足药品,以免断药对病情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