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问题:早期治疗、心理康复同等重要

2024-12-26    作者:秦光鹏

  精神健康问题包括精神障碍和社会心理残疾,以及与显著痛苦、功能障碍或自我伤害风险相关的其他精神状态。在所有的精神卫生类疾病中,精神分裂症是导致精神残疾的首要疾病,给患者、家属和社会带来了极为沉重的负担。

  精神分裂症是认知、情感和社会维度的复杂交互作用,深刻影响着患者的思维、情感和行动。该病症的特征表现主要为三类症状群。阳性症状如妄想、幻觉,往往鲜明且易于识别。阴性症状则表现为社交退缩、情感淡漠等,这些变化较为隐蔽,可能会逐渐削弱患者的社交互动能力。第三类症状群认知障碍,极易被人们忽视,这些障碍一旦出现将持续存在,涉及信息处理速度减缓、注意力分散、学习记忆能力下降以及执行功能受损等多个方面,若不及时治疗干预,将对患者的社会融入与生活质量造成重大挑战。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早期识别、诊断并及时开始治疗是缓解症状、恢复社会功能及预防残疾的关键策略。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邵阳强调:“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远不止简单的症状缓解,还需要涵盖患者社会功能恢复与生活质量提升的过程。我们不仅要帮助精神类疾病患者获得高效治疗,更需关注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通过精心设计的系统性康复计划,希望患者能够在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和缓解后,循序渐进恢复自理能力,重新与社会建立链接。”

  然而,当前我国针对精神类疾病患者的康复类机构建设不足,且缺乏科学、系统的康复标准,这会限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机会。病耻感也是阻碍患者治疗和康复的一大障碍。目前社会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卫生及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较高,但对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疾病关注度较低,缺乏正确的疾病认知,社会歧视较严重,患者及家属病耻感强,阻碍了患者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走出家门接受社区康复服务。

  在此背景下,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发起、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公益支持的全国首个“精神卫生关爱小屋”落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关爱小屋”将聚焦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的预后及康复干预,旨在帮助患者增强疾病认知,消除病耻感,恢复社会功能,最终促进他们重新融入并回归社会。它不仅仅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更是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公益活动的平台。在这里,将开展一系列针对患者的康复活动,如普及科学准确的疾病知识,帮助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精神类疾病;组织日间康复活动,提供功能恢复训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