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气是疝病的俗称,疝是人类常见病,老人是好发人群,其中最常见的是位于下腹与大腿交界处的腹股沟疝。成人疝的治疗原则是手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医生也会采取保守治疗,但只会推荐其中唯一有效的方法——疝托,也叫疝带。
疝的本质是腹壁里起支撑作用的肌筋膜层出现“破洞”,站立时腹腔里的肠管通过这个洞往外跑,由于外面有皮肤包裹而形成软软的肿块,平卧后“破洞”朝向天花板,突出的内脏退回腹腔,肿块就消失了。因此“时有时无”的腹部肿块是疝病的最典型表现。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棉袄上的破洞,最彻底的办法肯定是把棉花塞回去再把破洞补掉。对于疝,现在我们大多是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像打补丁一样把疝洞补好,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非体力劳动的几天就能上班,两三个月后可以恢复所有工作与运动;手术效果也很好,就是“补”得牢。除了“补”,临时性的“堵”也算一个办法,它就是疝带。
疝带是腹股沟疝最古老的治疗方法,有上千年历史,时至今日,门诊也经常碰到戴着疝带来就诊的患者。为什么说疝带是“堵”呢?看下疝带的结构就知道。它类似腰带,头端有一块硬物(海绵、塑料甚至金属),正好顶在腹股沟、也就是疝出来的洞口,通过物理压迫阻止腹内肠管从洞口掉出来,延缓疝洞的扩大速度,即缓解疾病进展。既然是“堵”,洞还是洞,只要松开,疝块又会掉出来,因此疝带不可能治愈疝。同时,长期压迫会导致局部腹壁变薄和腹壁层次间的粘连,增加今后手术的困难;随着疝洞扩大到一定程度,最终疝带就顶不住了,而且压迫导致的腹壁薄弱会在疝带挡不住之后疝洞迅速扩大。此外,佩戴不到位的也很常见,没有真正压住洞口,而是直接压迫在脱出腹腔的肠管上,会引起肠管的粘连甚至梗阻,比不戴都不好。
医生建议有些患者戴疝带,有两种情况:一是已经不具备手术条件的高龄或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疝带除了延缓疾病发展,也能降低急性嵌顿的概率。二是因其他病情等待手术的患者,如刚放好心脏支架服用双抗的,放置半年,状况稳定改成单抗后再手术更安全;还有肿瘤术后正在放化疗身体相对虚弱的,等治疗结束身体恢复后手术更为稳妥。除此之外,疝外科医生都不建议长期戴疝带,毕竟戴疝带总是不舒服的事,对日常生活工作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疝带治标不治本,手术是治愈成人疝的唯一有效手段,及时手术才是正道。
(作者系上海市东方医院疝与腹壁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周二上午总院、周三上午南院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