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患者的四个困惑

2024-11-28    作者:赵晓刚

  在现代医疗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肺结节的发现变得越来越普遍。然而,对于许多患者来说,这也带来了不少心理和实际问题。是否要选择开刀,随访过程中的放射性损伤,对结节长大的焦虑,诊疗过程中的药物滥用问题……肺结节患者面对这些困惑,往往心神不宁。

  第一个困惑:是开刀还是随访的选择

  许多肺结节患者在得知自己体内有结节时,首先会问:“医生,我需要手术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需要了解肺结节的性质。大多数肺部磨玻璃结节发展缓慢,而当初次发现肺结节时,除非是典型的恶性结节,临床医生都会根据结节的大小、CT值、影像学特征等,评估随访的时间以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选择开刀的患者往往希望通过手术“一劳永逸”,彻底消除隐患。然而,手术本身也是一种创伤,具有一定的风险。相比之下,随访观察虽然看似“消极”,但对于大多数结节患者来说,是一种科学且安全的选择。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对于直径小于6毫米的部分实性结节,无论实性成分如何均推荐年度筛查;2022年发布的《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指出,在基线筛查中检出的纯磨玻璃结节如果平均直径小于8毫米,则建议进入下年度低剂量CT筛查。

  尽管不同指南对于随访时间有所差异,但可以看出,发现磨玻璃结节,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立刻进行手术,而是应该听从临床医师的建议,结合自身情况和最新的指南综合考虑。

  第二个困惑:频繁的CT扫描是否会带来放射性损伤

  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的数据,胸部CT扫描的辐射剂量大约为7毫希沃特(mSv) 。为了给大家一个直观的概念,这相当于自然界中大约两年的背景辐射量。虽然这听起来不小,但实际上偶尔进行一次或几次CT扫描并不会显著增加患癌风险。

  此外,针对那些需要长期随访的患者,定期进行低剂量CT扫描(LDCT)已经作为早期肺癌筛查的方法,并成为共识。2011年,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证明,经LDCT筛查后肺癌高危人群相关病死率下降20%。

  当然,长期(20—30年)进行LDCT筛查带来的辐射累积也不容忽视。研究表明,从50岁到75岁每年进行LDCT筛查导致的肺部辐射,使吸烟者的肺癌发病率增加约1.8%。因此,对于肺结节长期没有变化的患者,不建议频繁进行随访,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安排。但对于肺癌高风险人群来说,也不可因噎废食,毕竟肺癌的危害远远大于筛查带来的损害。

  第三个困惑:肺结节长大

  肺结节患者常常会对结节的变化感到极度焦虑:“我的结节是不是长大了?会不会变成癌?”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担忧。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肺结节长大都是恶性的。

  我们先来看看如何判断肺部磨玻璃结节是否长大。目前临床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判断:

  1.结节直径或者实性部分的直径增加超过2mm;

  2.结节中出现新的实性成分。而对于随访期间小于2mm的变化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根据《中华放射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约60%的肺结节在随访过程中会保持稳定,甚至缩小。即便是那些稍微增大的结节,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恶性病变。事实上,许多炎症性病变和良性肿瘤在随访过程中也会有增大的表现。

  然而,对于那些快速增大的结节,确实需要提高警惕。此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一步的检查,如PET-CT或者组织活检,以明确结节的性质。关键在于,不要盲目恐慌,而是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科学的检查和评估。但当结节的变化导致了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外科干预也不失为一种最佳选择。

  第四个困惑:药物的滥用

  在肺结节的诊疗过程中,有些患者可能会被开出各种各样的药物,有的是抗生素,有的是中药,还有一些是抗癌药物。然而,滥用药物不仅无助于疾病的治疗,反而可能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和并发症。

  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不恰当的抗生素使用可能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使得未来的感染治疗变得更加困难。而长期服用某些中药可能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此外对于并未确诊为癌症的肺结节患者,随意使用抗癌药物更是大忌,不仅浪费金钱,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身体负担。

  总的来说,作为肺结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各种各样困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通过科学、规范的诊疗流程,结合临床数据的支持,我们可以有效地减轻这些困惑和焦虑。

  只有在科学和理性的指导下,肺结节患者才能真正摆脱心理和实际的困惑,迎接健康的未来。

  (作者系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周二上午总院、周四上午延庆路分院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