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难以言喻的沉重负担

2024-10-10    作者:梁琼芬

  精神卫生问题正成为全球公共健康的重大挑战,每八人中就有一人受到精神健康问题的影响。在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到来之际,解放日报文化传播中心针对精神卫生领域今年发布的《精神分裂症——致力政策改革正当时》和《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医疗服务再思考:利用新方法》两份报告,组织专家进行了深入解读,以期提高公众整体精神疾病认知水平,进一步探索精神卫生服务新途径。

  精神疾病不仅会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还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精神分裂症作为严重精神障碍之一,其病因复杂,通常被认为与遗传、环境和心理等多因素有关,往往伴随终生的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预期寿命,对社会经济影响巨大,远超其他精神卫生疾患。

  精神分裂症以三类症状群为特征,主要分为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任医师李春波博士介绍,阳性症状包括更为大众熟知的妄想、幻觉、言语紊乱等。阴性症状则相对隐匿,常表现为情感淡漠、缺乏动力和社交退缩,患者往往失去与外界互动的兴趣。而认知症状极易被人们所忽视,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计划和执行能力受损,造词和思维流畅性降低等均可为其表现。

  早期识别和干预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核心关键,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抗精神病药物作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手段,在缓解急性发作期的症状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对于长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临床上仍缺乏快速、有效的治疗手段。与会专家说,未来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策略的优化和治疗结局的改善,需要研究人员和临床工作者进一步探索更多创新疗法,同时引入多学科协作和患者及家属参与,从而获得更好的康复预期。

  在全球范围内,精神卫生服务仍面临诸多挑战:患者病耻感依然严重,尤其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障碍。其背后主要原因是社会与公众对疾病认知不足,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存在偏见和歧视,患者及家属往往因为病耻感,不敢、不愿及时就医,常常发病多年都未能及时接受规范治疗。同时,在后疫情时代公众对精神障碍的咨询量有所上升,就医需求日益增长,而目前我国精神卫生医疗服务资源仍不足。

  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全国宣传主题是“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希望通过各界携手,进一步扩大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覆盖范围,强化疾病科普传播,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精神障碍,消除疾病污名化,减少病耻感,从而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