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发展的冠心病介入技术

2024-07-04    作者:秦为霞

  目前,心血管疾病仍是全球头号杀手。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中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其中冠心病患者超1100万。

  介入治疗是解除冠心病症状,降低死亡率不可缺少的手段。它的发展已历经多个阶段:最早期的球囊扩张,解决了外科心脏搭桥手术给患者造成较大创伤的问题,但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高达30%~60%。之后的金属裸支架,将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进一步降至15%~30%。药物涂层金属支架的问世,将再狭窄率控制在5%~10%左右,并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但如果支架残留药物过多,有可能引发晚期血栓问题。

  医学的进步不会因此而自限。现有的心脏支架基本都由金属制成,会永久存留在患者体内,因此短期内可以支撑病变血管,长期又能在人体内被完全降解消失(变成二氧化碳和水),使心脏恢复如初的生物可吸收支架,被誉为“心脏支架科技的未来”,也是目前各国争相攻关的科技高地。

  可吸收支架的前景一度令人振奋。2000年起,国内外竞相开发这一产品,但早期第一代可吸收支架仍存在临床血栓率较高的风险,引起业内广泛关注,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适用范围。

  研究显示,血栓风险高主要与支架壁过厚、载药量过高这两项因素相关。首先,生物可吸收支架所采用的高分子材料比金属材质软,早期第一代可吸收支架普遍采用加厚支架壁的方式实现足够的支撑力,其壁厚普遍是金属支架厚度(通常在80~90微米)的两倍左右。较厚的支架壁可能导致血管内皮不易覆盖,并引起局部血流形成湍流,从而引发血栓,这种情况在血管直径较细的小血管患者中更为多见。其次,为避免支架植入后再次出现血管狭窄,药物支架大多需要在表层360°全面涂载抗增殖药物,使得药物在支架植入血管后逐步释放和作用于血管壁。而这种方法存在涂抹药物过量的可能性。涂层药物过量与内皮化速度延缓、血栓风险增加等存在关联。

  因此,如何在保证支撑力的前提下降低支架壁厚以及如何在有效防止血管再狭窄的前提下减少支架载药量?这两个看似悖论的诉求成为可吸收支架研发中的难题。现在,“高血栓率”这一医学难题研究已有突破,比如国产新一代生物可吸收心脏支架Firesorb(火鹮),血栓发生率仅为0.34%,已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注册审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润霖教授表示,经过五年大规模临床研究,它被证实可在患者体内完全降解,不留异物,实现介入无植入。

  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已成为医学界的研究热点,每一步的进展都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介入无植入具有其独到的治疗理念和优势,科技创新和临床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加上与其他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将使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冠心病患者做了介入治疗后,要注意心率、血压及有无不良反应,如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保持创面清洁,避免发生感染。还要严格遵照医师指导规律服药,不可自行增减药物剂量,更不可自行更换药物种类。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受凉等,避免冠心病发病因素,并定期到医院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