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网上在讨论中医的大方与小方,有人认为中医治病就是要符合《伤寒论》的精神,药味少才是水平,而药味多就是乱开药。也有人认为中医看病要根据病人实际情况,药味的多少不是主要的标准。我对这个问题也有些想法,下面就和大家来交流一下。
单一与多样
古代的哲学思想一直对中医临床有着非常强的指导作用,治疗手段也从简单向丰富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应对更为复杂的临床病症。现代人习惯把中医的门派泾渭分明地分门别类,好像用经方就是正宗,用非经方就是水平不佳,这不是违背中医医生初心的做法吗?实际上,只要能治病,就不管它是经方还是时方,是大方还是小方。
经方与时方
通常来说,经方特指《伤寒论》记载的药方,时方指后世非《伤寒论》的药方。很多人并不了解经方的历史。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经方一共有11家,有学者认为其中的《汤液经法》即为后世的伤寒派,其余的十家经方应该以各种形式被后世的医书所记载,如《备急千金要方》中就记载了大量的非《伤寒论》药方。
《伤寒论》在中医的历史上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从东汉末年至唐代之间并未得到普及,在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是以残卷记载,直到宋代《伤寒论》才被官修重印流传至今。由此可知,当时中医经方并非是唯一的方药。再比如《三国志·华佗传》所记载的华佗医案,也多认为是非经方。所以,中医并非伤寒派一家独大,并且在很长一段时期里经方派反而是式微的,很多非伤寒的药方也能治好病。
疗效是王道
抛开《伤寒论》的理论性,只论经方113方,如果完全靠这些药方,就可撑起中医的整片天空?应该说,《伤寒论》治病的理论对中医的指导性更为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该掌握《伤寒论》给我们提供的渔(治病的方法与理论),而非死抱住鱼(即经方113方)。
临床上,儿科疾病我用家传小方,一般不超过10味,为何?因为小儿体质轻灵,病情一般都较为单纯,病机简单,无需大方。但肿瘤病人多是老年人,患者身体阴阳状况严重不平衡,又有多种慢性疾病,为了兼顾各种情况,我开的药方会大些。不过,药方大不代表可以无限大,总得能让病人方便煎煮,因此肿瘤病人药方也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比如20味药上下是合理的。这也是有依据的,《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鳖甲煎丸就是23味药的大方,其中动植物的药材都有。
所以,大部分情况下不能以药味多少来衡量一个医师水平的高低,应该是以疗效来判断。在能取得效果的基础上,我主张尽量把药方压小,这样既能方便病人煎煮,也能减轻经济上的负担。
经方虽然在中医的地位举足轻重,但不能让其成为打压时方的理由,应该经方、时方并举,进而中医西医结合,医学才能更进步。(作者系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五科行政主任、主任医师,周一全天芷江路院区、周三上午石门一路门诊部、周四全天嘉定院区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