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作为肺癌的主要病理类型,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0%~85%。而其中约30%的NSCLC患者初诊可手术切除,处于疾病的早、中期。尽管手术切除是许多早、中期NSCLC患者获得治愈的重要手段,但并非一劳永逸。在临床中,52%~75%的II-III期NSCLC患者会在术后5年内,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因此,围术期治疗作为手术的重要辅助手段,已成为NSCLC全程管理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围术期指的是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与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包含术前、术中及术后三个阶段。过去,化疗是围术期抗肿瘤治疗的主要方式,但对于患者5年生存率的改善效果尚不显著。近年来,以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方案在NSCLC围术期的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着多项III期临床研究相继取得积极结果,围术期的免疫治疗已被证实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术后复发风险,提高生存获益。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长利教授表示:“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让II-III期NSCLC的诊疗已由单一手术,转变为手术联合围术期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最近发布的《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免疫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主要基于近期八项高级别III期临床研究证据,针对围术期免疫治疗临床实践中的常见问题,系统性提供规范化应用指导,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让患者更加充分地从创新治疗手段中获益。”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兰军教授指出:“由于肺癌患者的异质性,单纯手术不能解决患者问题,围术期治疗有五大目的:一、术前缩瘤降期,最大程度争取根治性切除机会;二、提高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三、降低全肺切除率;四、消除微小转移灶,有效降低患者的术后复发风险;五、提高患者的生存获益。”
得益于创新治疗手段的不断涌现,肺癌等癌症治疗开始迈向慢性化管理时代,越来越多的患者得以实现长期生存。但他们在康复过程中仍面临着身体、心理、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渴望以积极的姿态回归社会。
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等上周末在黄浦江东岸举办“志在百川,为爱而行”癌症公益关爱行动暨抗癌公益健步走活动。沿途不仅设置了围术期治疗等科普答题向参与者们传递科学抗癌知识,还通过书写寄语卡的方式让患友间彼此鼓励,同时通过多元形式的志愿者行动,为癌症患者群体传递关怀与温暖,呼吁社会更多地关怀癌症患者,助力他们拥抱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