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正逐年升高,已跃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的第二位,但其对老年健康的威胁有下降的趋势。这主要归因于两个因素,一是广泛开展血清标记物——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 )的筛查,使该病得以早期发现;二是手术技术及药物疗效的提高,使该病死亡率大幅下降。
当然,想达到根治效果的前提是早发现、早手术。但是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出现的漏尿情况,一直困扰着患者。为什么会出现漏尿呢?前列腺被紧密地包绕于周围筋膜及盆底肌肉中,这些组织在正常情况下都是尿控(膀胱有尿时不漏尿)的重要组分,而切除后会出现尿失禁,俗称漏尿。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外科技术的提高,漏尿的发生率、发生的程度、恢复的时间都有显著改善。
笔者回顾了近两年来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及转归情况,发现漏尿的情况不尽相同,经深入分析归纳为四种类型,特作总结并提出相应对策。
类型一:完全失控 ,无论平躺、站立还是行走时都会漏尿,每日尿液漏多排少,这种尿失禁称为真性尿失禁。这是最严重的尿失禁,多发生于术后数天或者数周,随着时间的延长,或多或少会恢复,治疗需要积极盆底肌功能锻炼、针灸,但一年内存在10%不能恢复的可能,甚至永久尿失禁。在手术技术提高的今天,该类型已不常见。
类型二:精息状态下无漏尿,但在改变体位如起立、弯腰、炒菜或者咳嗽时,出现无法抑制的漏尿,漏尿量一般较少,主要靠自行排尿。这种漏尿称为压力性尿失禁,多会在短期内 (数周或三月内)得到显著改善,可通过积极盆底肌训练、缩肛运动加速康复。
类型三:日常起居运动均无漏尿,仅表现尿意来临时尿急感,控尿能力减弱,需要急忙找厕所,否则会发生急迫性漏尿。这种类型称为急迫性尿失禁,属术后尿控较好的类型,多在数天或数周内恢复完全尿控。患者往往认为术后要多多饮水,减少尿路感染风险,但此种类型的患者,建议减少术后饮水量,以减轻症状。有的患者控制饮水量后,漏尿显著减少。
类型四:术后日常活动无漏尿,也能憋尿,排尿控制自如,仅在疾病康复后进行剧烈活动,如高尔夫扭身、长时间站立、打篮球弹跳时,有极少量的漏尿。该类型漏尿属即刻完美控尿,基本等同于手术前尿控,对生活影响甚微,不需要任何处理。
总之,预防和减少术后尿失禁的发生是重点。在术后尿控的众多影响因素中,肿瘤分期、手术策略、年龄是三个最重要的因素。在患者层面,需要提高早发现、早手术的意识。出现尿失禁后,避免不必要的过度饮水,坚持规范的盆底肌训练,必要时针灸辅助治疗,对暂时的不便不用焦虑。 在医生层面,需要提高手术技巧,既要完整切除肿瘤减少残留,又要减少尿控组织的破坏。对于早期肿瘤,可采用超级面纱技术,几乎保留全部的周围组织,同时配合做精细的尿道及其周围组织重建,也可快速恢复尿控。对于非早期病例,在进行广泛切除后,需要更加精密重建尿控组织。
(作者系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周一上午专家门诊、 周三下午特需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