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老人春天养生做好了,也就为一年的健康奠定了基础。让我们从衣食起居说起。
老人“春捂”慢减衣。入春以后,室内气温比户外上升缓慢,低于室外。老年人居家时间多,宜慢减衣。即使出门,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气温变化无常,也不宜过早脱掉棉衣;还要戴好口罩,捂好颈脖,穿好鞋袜,以防倒春寒侵袭。老人抵抗力较弱,容易感染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春季传染病。更要遵循“春捂”规律。当然,“春捂”也要因人而异。
春天饮食宜清淡。冬季为御寒进补,尤其是春节期间,家家牛羊鸡鸭鱼肉、油煎火烤等高热量食品丰盛,在人体内也积聚了浊气,甚至“上火”。因此,遵循中华医学“顺时养生”的观点,开春后饮食应以五谷杂粮清淡平补为原则,多吃蔬菜少吃肉。吃肉也应该吃鸡鸭鱼虾,少吃羊肉猪肉。适当选用一些性温味甘和辛味食物,重在养肝健脾补阳气。性温味甘的副食如大枣、核桃、栗子等,荤腥类如鸡鸭鱼虾及蛋类,以补充人体需要的营养;性温味辛的蔬菜如春韭、大蒜、香椿等,以疏散早春风寒疏通气机;可使养肝与健脾相得益彰。对肝火旺盛的人,可适当选用偏凉性的酸味食物,如生梨、香蕉、芹菜等。
生活起居有规律。中医养生认为:人的生理活动应该与自然界的年周期性与日周期性规律相适应,“起居有常”,才能“尽终其天年”。起居有常不仅指起床睡觉,也包括了人的日常活动:吃饭、工作、学习、娱乐、锻炼,都应该十分规律。中医养生主张春季睡眠宜“晚睡早起”,最宜晚上十点到第二天早晨六点。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吃饭要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中午十点以后应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户外活动不宜激烈,宜打拳、走路、小步慢跑等,时时不忘安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