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D型人格

2024-02-08    作者:李广智

  糖尿病可看作是一种经典的心身疾病。一项研究发现,抑郁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2—3倍。抑郁可能对血糖控制和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产生负面影响。另一项研究则发现,糖尿病同时有抑郁障碍的患者平均血糖水平明显升高,血糖水平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专家同时发现:不少糖尿病患者具有过分掩饰自我,缺乏对紧张和压力的忍耐性,倾向于用否认和压抑来处理外来压力的特征。他们对自身健康过分关注,表现为躯体不适主诉多,自我中心,不愉快,常企图博得同情等。有并发症的患者上述人格特点更加突出。

  荷兰学者德罗勒特经过反复观察、总结,提出了D型人格概念,又称为忧伤型人格,包括消极情感和社交抑制两个维度。

  D型人格是罹患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及抑郁症、焦虑障碍等心理(精神)疾病共同土壤,四者的发病均涉及了包括氧化应激和炎症等在内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且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四者具有共同的高危因素,如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人格及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

  一些随机对照研究发现,认知行为治疗、放松训练或应对技能训练均对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有效果。循证医学证实,心理调适和D型人格优化,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从而促进血糖控制。

  如何改变D型人格?

  (1)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保持情绪稳定,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当遇到困难挫折时要及时解决,当不能得到解决时需面对现实,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去生活、工作、学习,不要成为生活的压力和包袱,学会自我放松情绪和平衡心态。一旦糖尿病患者有了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最好的做法是及时宣泄,以避免负性情绪的积累,可寻找家人倾诉,寻找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室。心情极度抑郁时,不要太压抑,可以哭泣,可以找一部悲伤的电影或听一首悲伤的歌,沉浸其中以体会情感的共鸣,允许自己随着剧情或歌曲的高潮而放声痛哭,哭过之后也许问题并没有解决,但至少情绪得到了宣泄。

  (2)培养正性情绪

  正性情绪的培养对D型人格者的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大笑,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可以与好友一起郊游、娱乐,兴致高昂时放声大笑,极端正性情绪的激发可能使所有的烦恼和压抑消逝。

  (3)自我管理教育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涉及均衡饮食、安排日常活动与作息、规范用药、控制血糖过高或过低等情况以及心理问题的及时化解。这些情况90%都发生在医院之外的自我管理期间。而改善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方法,就是自我管理教育。

  (4)真诚交往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人,也都有自己不喜欢的人,不用惧怕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被拒绝、被冷落,只要真诚地付出,总会有人以同样的真诚回报。

  (作者系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