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研究报道,气温每降低1℃,死于心脑血管病等的人数增加0.49%;血压在冬季要比夏季高6~12毫米汞柱,气温每降低1℃,收缩压升高1.3毫米汞柱,舒张压升高0.6毫米汞柱。寒潮来袭,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以及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率大幅增加,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气温骤降导致血管收缩
气温下降时,人体内肾上腺素水平上升,体表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发;血管急速收缩使血管壁压力变大,血压升高,还容易造成重要脏器缺血缺氧,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如果天气骤然变冷,人体不易适应,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功能容易出现紊乱,心脑血管病发生率以及由此导致的死亡率也大大增加,日平均气温比前一天下降7℃以上,最高气温又在5℃以下,就更加危险。
天气寒冷导致血压波动大
寒冷会刺激交感神经,使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升高、血液黏性增加,还会促使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寒冷刺激还可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加上冠状动脉局部高敏性,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而导致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甚至心梗。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因寒冷刺激导致血压急剧上升而发生脑卒中。室内外温度变化也容易造成血压波动、血压升高,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心绞痛等。
天气寒冷导致生活方式改变
天气太冷,人就不愿意动,妨碍外出锻炼。身体不暖和,吃的食物就会变多,且寒冷时人们往往更喜欢摄入高热量食物,致使人体内部脂肪堆积,血脂水平也会升高,增加心脏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病发作的风险。黑夜变长,人们更容易患抑郁症,情绪烦闷不安、抑郁和心脑血管病之间也有联系。
心脑血管病一旦发病需要快速救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脑,时间就是功能。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因此,要学会快速识别心脑血管病预警症状,并妥善应对。
心血管病预警症状
主要有胸部不适或疼痛,上半身其他部位包括左肩、左臂内侧,或至颈部、咽部、下颌、上腹部、背部上方等疼痛或不适;呼吸困难、胸闷、气急等不适症状;其他症状还有烦躁不安、冒冷汗、恶心呕吐、心慌恐惧甚至眼前发黑、晕厥等。
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心梗发作,应停止活动,因为任何轻微的活动都会增加心脏负担;要拨打120,而不要独自前往医院;不要擅自服用硝酸甘油或阿司匹林;要保持呼吸通畅、舒缓心情;不要随意喝水,因为这对于生命体征正常者没有必要,对已经发生休克,甚至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来说,更会因此要了命,某些情况下,患者意识不清,喝水很容易导致误吸,发生吸入性肺炎,对心梗患者更是雪上加霜,另外,如果心梗患者一次喝太多水,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使血容量增加,给不健全的心脏增加难以承受的额外负担。
脑卒中预警症状
如果“难平衡、看不清、面不正、臂不平、语不灵”中存在一项,即可能发生了脑卒中。肢体瘫痪等症状严重的,赶紧拨打120;症状不严重的,可以自行快速到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看急诊。如果确定是缺血性卒中,发病4.5小时之内可以进行rt-PA静脉溶栓,发病6小时内的大血管闭塞可以进行动脉取栓,并通过急性期综合治疗、康复,促进功能恢复。同时还需要查找各种危险因素,制定二级预防方案,预防卒中复发。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浦南分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周二上午专家门诊,周五上午特需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