瘙痒是皮肤科的常见症状,具有复杂的病理机制,多见于过敏性皮肤病,尤以湿疹为典型。但在众多的皮肤病中还存在一种没有皮疹仅表现为皮肤瘙痒的疾病,那就是瘙痒症,中医称之为“风瘙痒”。本病以自觉皮肤阵发性瘙痒,搔抓后常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和苔藓样变等继发性皮损为临床特征。
先做好鉴别诊断
风瘙痒这病看似简单,仅有瘙痒不适,但处理起来尤为棘手,反复性、难愈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如反复被持续瘙痒所困扰,首先还是应该去排除其他疾病造成的可能性,常见的有糖尿病、肝胆疾病、慢性肾病等。
1.糖尿病:当人体血液内葡萄糖含量增高,可直接刺激皮肤末梢神经导致发痒,或者因长期高血糖促使皮肤长期处于慢性脱水、营养不良状态,皮脂腺及汗腺分泌明显减少,皮肤过度干燥而瘙痒。此外,长期高血糖会引起外周神经病变,神经反应异常,信号传递紊乱,引发皮肤的异常反应如皮肤干燥、瘙痒、斑疹等。据统计约有3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皮肤瘙痒,尤其是老年患者。
2.肝胆疾病:正常人的胆汁需要定期排到肠道,以帮助消化食物。当肝胆疾病把胆汁排出的通道给塞住时,可使胆汁淤积在胆囊或胆管中,持续的高压使胆汁中的胆盐等物质一起反流入血液、组织间隙之中,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导致皮肤瘙痒。
3.慢性肾病:肾脏是身体过滤排毒的器官,肾小球受损后,滤过功能下降,而同时肌酐、尿酸、尿素氮、磷元素等物质水平升高,导致大量代谢物蓄积在体内无法及时排出。长此以往不仅蓄积在血液内损伤肾脏,也会随血液沉积到皮肤表层,引起皮肤瘙痒。尤其是血磷的升高,是引起皮肤瘙痒的主要因素。
除了上述三种常见的和瘙痒相关的疾病之外,甲状腺疾病、肿瘤等也会引起瘙痒症。
润肤内服两不缺
辨证论治既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原则,更是精准治疗的基石。中医根据不同的瘙痒表现,可分为风痒、湿痒、热痒、虫痒及血虚燥痒。当表现为遍体作痒、时休时作、部位不定的是风痒;表现为瘙痒伴见水疱、滋痂、糜烂、浸淫四窜、缠绵不已的是湿痒;表现为皮疹色红、灼热、肿胀、甚至出现脓疱的是热痒;表现为皮疹浸淫蔓延,奇痒难忍,甚至有蚁行感的是虫痒;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肥厚粗糙,甚至呈鱼鳞状的是血虚燥痒。而秋冬季节常见的就是血虚燥痒。
表皮特别是角质层是皮肤天然的物理和保水屏障,是皮肤屏障功能的关键。伴随着年龄因素,皮脂会生理性降低,又在干燥的秋冬环境下,所以瘙痒尤其明显。治疗其实很简单,做好皮肤的润肤护理即可。每天都应该使用润肤剂,并需保证一定的用量。
老年人常气血不足或久病耗伤阴血,可导致血虚肝旺,生风化燥,肌肤失养,而见皮肤干燥、瘙痒;病程长,反复搔抓,故抓破后血痕累累;血虚肝旺则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舌红、苔薄、脉细数或弦数为血虚肝旺之象。因此,建议在做好润肤治疗的基础上,遵循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的治则,选用地黄饮子、当归饮子加减内服。体虚年老者,重用黄芪、党参以补气;瘙痒甚者,加全蝎、地骨皮以止痒;皮肤肥厚脱屑者,加阿胶、丹参以养血活血。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