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老人骨折 还是要争取尽早手术

2023-09-14    作者:李占玉 周 春

百岁老奶奶不小心在家摔倒,被诊断为股骨转子间骨折。她一被翻身就剧烈疼痛,夜不能寐,大小便更是无法自理。在骨折后的第三天,她在家人陪同下来到我院急诊,强烈要求手术,愿意承担围手术期所有风险。

股骨转子间骨折,一直被称为老年患者的“人生最后一次骨折”。这种骨折采取保守治疗,会引起一系列严重并发症,死亡率很高,1个月内死亡率超过20%。及时评估,尽早手术,是降低死亡率的最佳手段。

百岁老人接受外科手术,毕竟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全面检查后,我们发现,她平时能行走、生活尚能自理,但有高血压、耳聋。为了减少术中麻醉及术后拔管困难等风险,麻醉科给她进行了腰麻联合神经阻滞麻醉。我们对她骨折处进行闭合复位后,用40分钟就完成了髓内钉内固定。术中出血仅约50毫升,但因为这种骨折术前隐性失血可能有800~1200毫升,故而术中输红细胞400毫升,第二天又输红细胞 400毫升。她在病房已经能自己吃饭、翻身,在家属的陪伴下床边坐半小时,晚上也能舒舒服服睡觉了。术后5天,转到医联体继续康复治疗。

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有很多认识误区。很多老人害怕手术风险,会选择保守治疗,其实这并不意味着就真的安全了。很多患者肢体疼痛剧烈,不敢翻身甚至移动,会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容易发生肺栓塞、脑梗和心梗。长期卧床还会引起褥疮、肺部感染和泌尿系感染,这些都是致命的并发症。而且,骨折端持续失血,会导致严重贫血,也会诱发心、肺、脑原有疾病加重。

高龄老人甚至是百岁老人,只要能耐受麻醉,还是建议手术。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很重要。早期手术,患者可以尽早翻身、坐起来,便于护理,稳定性骨折还可以尽早下地行走,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术中和术后可以及时输血,纠正贫血。治疗指南建议尽量24小时内手术,以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发生率。超过36~48小时,患者死亡风险显著提高。不能等到所有检查做完、一切指标接近正常才手术,那时肺部感染可能出现了,失去了手术机会。如果全身情况差、内科疾病多,调整状态后,最迟72小时内也要手术。这种手术是救命手术,完善术前准备后,越早越好,这既需要医生的胆大心细,更需要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在接受手术后,康复时机也很重要。老年转子间骨折,无论术前评估还是术后康复,都需要骨科、内科或老年科、康复科医生等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如果患者全身条件允许,应该在术后24~48小时内,在康复科医生或者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开始康复。当然,“早下地”和“早负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手术后,可以早下地活动,但患肢能否早负重,还需制订个性化康复计划。对于严重不稳定性的转子间骨折,下地负重太早,容易引起内固定失败,病人可能要承受二次或多次手术治疗的痛苦。(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创伤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