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患者需警惕贫血

2023-08-24    作者:夏 枫

肾性贫血是我国1.2亿慢性肾脏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呈现患病率高,但知晓率低的现状。肾性贫血不仅会加速慢性肾脏病的进展,使患者进入终末期肾病阶段,更会带来心血管事件等风险。慢性肾脏病患者应重视肾性贫血的早期筛查,并坚持长期规范的达标治疗。

肾性贫血早期易被忽视

肾性贫血是指各种肾脏疾病导致红细胞生成素绝对或相对生成不足,以及尿毒症毒素影响红细胞生成及其寿命而发生的贫血。随着慢性肾脏病的不断加重,肾性贫血的患病风险也会随之升高。数据显示,慢性肾脏病患者从1期到5期贫血的患病率分别为20.0%、37.0%、45.4%、85.1%和98.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陈楠教授指出:“肾性贫血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由于贫血导致血红蛋白给各器官运输的氧气减少,患者会出现诸如脑缺血、心脏缺血、肾脏缺血等,致使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发生。肾性贫血早期症状不明显,不少患者仅会感到乏力、头晕眼花、活动能力下降等症状,以为稍作休息就能改善,殊不知危险已经靠近。因此,慢性肾脏病患者应该重视肾性贫血的早期筛查,把血红蛋白列入常规检查指标之一。”

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建议,对于尚未发生肾性贫血的1~3期的慢性肾脏病患者,至少每年检查1次血常规,4~5期但没有透析的患者,至少每6个月检查1次血常规,进入5期并透析的患者,应该至少每3个月检查1次血常规。而对于已经患肾性贫血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处于初始治疗阶段的,需要至少每月检测1次血常规,处于贫血维持治疗阶段的,应该至少每3个月检测1次血常规。

肾性贫血长期规范管理

肾性贫血除了要早期筛查,长期规范的达标治疗同样十分重要。我国肾性贫血治疗的靶目标值是血红蛋白大于等于11 克/分升,但不超过 13 克/分升,避免患者输血,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让患者能够回归正常生活。但仍有不少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性贫血治疗未达标,如在透析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中,仅有约40%的患者会治疗达标,而非透析患者中仅有8.2%治疗达标。

当前我国肾性贫血的治疗率和治疗达标率依旧偏低,肾性贫血应综合治疗,定期监测,如此才能使患者的各项指标达到最佳状态,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随着医疗的进步,现在肾性贫血的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例如早期的促红细胞生成刺激剂、铁剂,以及近年的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为患者带来了便捷的治疗选择。

陈楠教授提醒:“在肾性贫血长期治疗过程中,血色素的达标一定要平稳维持,不可骤升骤降。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依从性非常重要,我们在临床上看到有些患者症状得以缓解后就自行停止用药,或听信偏方、食补的方法来纠正肾性贫血。这不仅会导致血红蛋白值发生异常波动,还会影响慢性肾脏病本身的疾病进展,不利于疾病的预后,应谨遵医嘱坚持长期规范管理。”

同时,陈楠教授强调:“贫血不能被孤立地看待,肾性贫血虽是慢性肾脏病高发的一种并发症,但在临床中我们会结合患者全身综合情况给予诊断和治疗,比如患者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糖尿病引发的终末期肾病患病率越来越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是互为关联的,‘糖心肾’需联防联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