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端午佳节如期而至,作为流传千年的传统习俗,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粽,便是节日里最温暖最深情的时刻。不过粽子虽然好吃,也需要科学食用。
细嚼慢咽
以防噎住发生意外
每逢端午,消化内镜医生总能遇上几个由于咀嚼不完全而囫囵吞下、嵌顿在食管内的糯米团子或者一大块肉馅的患者。遇到这样的情况,就需要通过急诊化解。大多数情况下,医生通过胃镜都能顺利地将食糜捣碎使其滑入胃腔内自然消化。可一旦食物嵌顿在食管入口处或者咽喉部,刚好卡在气道入口的位置,就可能引发窒息甚至死亡,美食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凶器”。因此,粽子对于咀嚼功能减退的老年人或尚未发育完全的儿童来说,建议切碎食用,或者不食用。
宜配茶饮
选择两餐之间食用
慢性胃肠疾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可能会加重反酸、嗳气、腹胀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这是由于粽子内糯米黏性较大、自身属于不易消化食物,吃后可能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因此这些患者在吃粽子的时候,要充分蒸熟热透,以免增加胃肠负担,还可以配上一杯茶,既能享受茶饮的醇厚口感,也可起到去除油腻、助肠胃消化的作用。
对于平素胃肠功能不佳的人,粽子最好放在两餐之间吃。如果做不到,中午吃为宜,千万不要把粽子当早餐。夜间人体消化功能处于低峰期,所以睡前两小时最好也不要吃粽子。
粽子“三高”
一次不宜食用过多
粽子是一种“三高”食物:高糖、高盐、高热量。患有胆囊炎、胆囊结石和胰腺炎的人,建议不要选择那些过于油腻,脂肪、蛋白含量过高的粽馅。另外,烹煮方法也很重要,除了传统的蒸煮之外,有些人特别喜欢将粽子油炸后食用,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很可能诱发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还有那些热量特别高的粽馅,包括榴莲馅或者各种水果、蜜饯类粽馅,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一颗粽子的热量大大超标,因此吃粽子前一定要关注自己的血糖,在血糖控制较好的情况下可以浅尝一下,但最好也不要一次吃完一整颗粽子。
初夏酷热的气候里,食物容易发生变质,粽子应尽快吃掉,不宜保存太久。保存粽子的地方亦要清洁卫生,除冰箱外尽量放于相对低温且阴凉透风的地方。一般来讲,甜粽子冷藏保留3~5天,如果是肉粽风险更高,建议3天内吃完为好。
(作者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