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脏病患中,瓣膜疾病较为突出。《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中国瓣膜病患病率约为3.8%,即中国约有2500万人正遭受瓣膜病影响。心脏瓣膜病变的风险从60岁左右开始升高,在75岁以上人群中每八位就有一位患有中重度瓣膜疾病 。而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如无法得到及时正确救治,两年生存率仅为50%,五年生存率仅为20%。
第二届爱德华“因爱相瓣”中国创心峰会暨主动脉瓣高峰论坛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主任王春生教授介绍道:“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瓣膜修复及瓣膜置换两种方法。修复是第一选择,尽量保留病人自己的瓣膜,努力把它修复好,继续使用。只有瓣膜钙化,像石头那样了,才选择置换。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心脏瓣膜疾病的手术需求在快速上升。与此同时,随着医学的高速发展,针对主动脉瓣疾病的创新治疗方案不断涌现,如从机械瓣到生物瓣、从开胸手术到微创及介入治疗等。”
以主动脉瓣置换术来说,生物瓣的启用有效降低了血栓风险,但仍然面临耐用性的挑战。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院长王焱教授说:早期都是针对施行手术具有极高风险的高龄患者才做介入手术,随着SAPIEN 3球扩瓣用于中低危患者,以及主动脉瓣膜狭窄疾病患者越来越年轻,就需要考虑生物瓣使用得更久,也就是患者全生命周期的管理。COMMENCE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平均年龄为65.1岁的相对年轻患者群中,使用RESILIA生物组织材料的主动脉瓣生物瓣膜,七年内人工瓣膜结构性瓣膜退化发生率较低。即使十多年后瓣膜出现衰败,也仍然可以在原瓣膜的基础上植入新的瓣膜,为患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留下了空间。
步入中老年后,瓣膜不可避免会发生老化。而预防瓣膜疾病,对全生命周期管理非常重要。“大家目前能做的主要是控制血压,因为高血压导致的瓣膜病占很大一部分。然后是控制代谢的水平,包括糖尿病、血脂等,还有戒烟,这些都有利于延长瓣膜寿命。”王春生教授表示。
当下心血管疾病变得越来越复杂,心内、心外科有独特的临床优势以及适用场景,而“以患者为中心”的内外科协同及多学科统筹,进一步提升了瓣膜疾病的临床治疗水平,实现1+1>2, 推进瓣膜病患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