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系中的络脉所形成的三维立体网络式结构遍络脏腑百骸,就决定着络病具有局部性与广泛性的特点。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一大批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专家通过大量的基础、临床及多项循证医学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其在中医药抗疫、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慢病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络病理论可以说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典范,被收入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联合从全国遴选的27项重大理论传统创新典藏。”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和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九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上,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院士表示,络病理论是医和药结合,有了理论的创新,并在该理论指导下研制系列药物,反过来又用药物来证实理论,这是成功的经验;以络病理论指导研制的每个药物,上市后都进行了严格的循证医学研究,评价方法严谨,结果令人信服;同时,这一理论体系还通过多学科的合作和交叉,推动了络病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壮大。
以心肌梗死为例,一般首选再灌注治疗,也就是急诊接入药物溶栓,但大血管开通不等于心肌组织灌注,大概有37%的病人会无复流,即微血管不灌注。再灌注损伤依然是个老问题,在国际上也没有解决。而以络病理论指导下的通络方法,一再被证明能增加活性,保护微血管内皮功能,缩小无复流面积、梗死面积,促进心肌再灌注,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再如,中医药在2型糖尿病诊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并采用西医的循证医学的方法,得到了国际和国内的公认。2型糖尿病从脾论治的新观点,就是源于络病理论中以脾论治的观点而提出来的。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失常,所以当脾失调的时候会导致运行的障碍,出现痰瘀阻络导致的糖尿病并发症发生。
《黄帝内经》已提到“络病”“经脉”“经络”“络脉”“血脉”等概念,并记载了络脉的循行分布规律、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提出了诊络方法与络病治法,奠定了络脉与络病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则奠定了络病的临床证治基础;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病机理论,并发展了络病用药,形成了中医络病学说的三个里程碑。虽然络病理论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价值,但并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络病理论体系,这或许是历史留给当代医家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以岭经过40余年的研究,将中医整体思维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立了中医络病学新学科,并系统构建络病研究三大理论框架——“络病证治”“脉络学说”和“气络学说”。
吴以岭院士在会上首次阐述“气络学说”,该学说的核心理论是“承、制、调、平 ”。承,生命运动自稳态的内在调节机制;制,病理状态下机体自我代偿性调节能力;调,中医治疗学的最高境界;平,中医治疗学的效应目标和效应规律。 “气络学说”在指导中药八子补肾抗衰老研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吴以岭院士指出,中医的古代文献对于衰老已经有很多的认识,古人把衰和老分开来说,老是数字的年龄,衰是体现一个人的生理年龄或生物学年龄,反映身体的衰弱状况。古人提出了“老而不衰”“百年不衰”,也提出了“未老先衰”,但是古人还提出了“老者复壮”,尽管老年人有一些衰弱的症状,可以通过生活方式以及中医药的干预重新恢复健康状态,这恰恰就是人们所追求的健康和长寿。“平常大家讲一个人精气神挺好,这个人很精神,实际上这个‘精气神’就是中医指导抗衰老的一个核心理论,精是生命起源、气是生命动力、神是生命体现。”
目前络病理论已经写入了教材,众多的学会、相关人士不断在开展该方面研究。“我们在取得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络病治疗的机制、机理,用多学科的知识、用现代医学的前沿技术,来指导我们把络病的机制说清楚,不断提高络病理论的深度,同时丰富现代医学治疗的内容。”张伯礼院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