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的殷先生最近肚子上鼓出来一个拳头大小的肿块,烦恼不已。病根还要说到6年前,他因盲肠癌做了腹腔镜手术,除了打的几个孔,右下腹还有一个七八厘米的刀口,是术中取出标本以及做肠管吻合留下的。术后恢复挺顺利,只是右下腹切口发生了脂肪液化,经过三个多星期换药才愈合……当殷先生觉得肠癌已经治愈、可以松一口气时,没想到9个月前洗澡时发现右下腹手术疤痕位置有个凸出的肿块,软软的,核桃大小,不痛不痒,一按压就会缩回去。起初也没当回事,可是这不争气的肿块越来越大,无奈之下他再去了医院。经检查诊断为切口疝,需要手术。殷先生一听眼冒金星,问医生:这是怎么回事?
切口疝是疝气的一种,俗称“刀口疝”,顾名思义就是腹部手术后切口位置发生的疝。通常是因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比如殷先生的伤口脂肪液化,虽然换药后伤口表面愈合了,但肌腱膜并没有完全愈合形成一个小缺口,就像一个破洞,一开始破洞小,肠管掉不出来,没有任何表现。随着时间推移,再加上他有慢支,经常会用力咳嗽,破洞逐步扩大到一定大小后,腹腔内脏就会突出来;站立或用力时腹腔内的小肠等脏器通过这个破洞向外突出形成肿块,躺平或用手按压后肠管就会回到腹腔。而一旦到内脏突出的时候,破洞就会像决堤的洪水一样迅速扩大,突出的内脏也越来越多,就像殷先生那样形成一个拳头大小的肿块。
现在老年乃至高龄都已经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但是老年人毕竟组织愈合能力相对较差,也容易伴随便秘、排尿困难、慢性咳嗽等腹腔压力的因素,因此老年人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疝的并不少见。随着寿命延长、老年人手术的广泛开展,切口疝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女性的腹壁强度低于男性,脂肪相对偏多,因此切口疝是老年女性多于男性,大致在3~4:1。
切口疝与其他腹外疝一样,治愈的唯一手段仍然是手术。而且手术不宜拖延,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越早越好。主要原因是切口疝没有自愈可能,而且发展速度较腹股沟疝、脐疝等其他腹外疝更快,由于从腹腔中突出的肠管更多,发生肠梗阻的概率也越高。切口疝的手术难度通常比最常见的腹股沟疝大些,破洞越大手术也越困难。90%的切口疝可以通过腹腔镜微创手术解决问题,不需要在腹部重做大切口,但如果缺损过大,腹腔镜手术的操作余地就没有了,此时只能通过开放大切口解决问题,这样做创伤大、手术风险增加、术后恢复变慢,得不偿失。
(作者系上海市东方医院疝与腹壁外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周二上午总院、周三上午南院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