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常见恶性肿瘤,也是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肿瘤之一。淋巴瘤有100多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特殊的治疗方案,这也意味着每一个患者都需要根据不同的临床、分子病理分析,选择更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利妥昔单抗、奥妥珠单抗、维泊妥珠单抗等药物的出现,中国淋巴瘤的治愈率持续提高,患者总体五年无病生存率近38%,而在北上广淋巴瘤的治愈率可达到60%~7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血液科赵维莅教授表示,“未来期待更多创新治疗方案的出现和可及,助力淋巴瘤五年无病生存率达到90%以上,最终实现治愈目标。”
伴随着治愈的到来,越多越多的淋巴瘤患者满怀期待地回归社会,奔向新生活。在9月15日第十九个世界淋巴瘤日,瑞金医院主办了“因美而生广博慈爱”世界淋巴瘤日患者“毕业”典礼,与患同行,共赴治愈之约。活动现场,淋巴瘤康复志愿者代表分享往届“毕业生” 积极对抗病魔并重返社会的真实故事,鼓舞患者重返社会的信心和勇气。如马先生2018年被确诊为原发纵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从医院康复“毕业”后就冲在社区抗疫第一线,同时作为志愿者向病友传递希望之火和重生的信念。
淋巴瘤的发病有很多原因,包括病毒感染、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我国每年约有10万名新发淋巴瘤患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对于大众而言,要重视体检,以防因忽视导致疾病恶化。赵维莅教授建议,首先,衰老和肿瘤是息息相关的,老年人是肿瘤的高发人群,所以应定时体检;其次,如果有淋巴瘤的相关症状也不要慌张,不是说所有的淋巴结大就是淋巴瘤,在出现不适时要密切随访,如果有持续、进行性、无痛性的淋巴结肿大,就要考虑淋巴瘤的可能性;此外,淋巴瘤也会发生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如发现其他部位不适,不要讳疾忌医,要积极做病理诊断,只有进行病理检查才能实现精准诊断及精准治疗。
毋庸讳言,淋巴瘤患者新生之路仍是荆棘丛生,存在未被满足的医疗、社会需求。赵维莅教授谈到:助力患者重返社会,离不开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同时社会要为淋巴瘤康复患者提供就业、帮扶等关爱服务,让患者获得更多、更长久的关怀,共筑患者回归社会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