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盆腔肿瘤总是发生在女人身上,当肿瘤开始膨胀,导致腹部隆起,还可能误以为是自己长胖了,个别的还被误以为怀孕了。盆腔肿瘤一旦巨大,腹围明显长大,一查病因,往往都是因为晚期恶性卵巢肿瘤。然而,男人盆腔没有卵巢这个脏器,一旦出现巨大盆腔肿瘤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盆腔肿瘤知多少
从临床医学上来定义:盆部是由盆腔腹膜包绕的部分(与腹腔相通)及盆腔腹膜外的部分(与腹膜后间隙相通)所构成。盆腔原发性肿瘤隐匿性强,往往潜伏 4~6个月甚至4~5 年之久才被确诊;肿瘤在长时间的潜伏过程中长大,浸润扩散危害性大。因此,许多患者因为症状不典型而延误诊治。
盆腔肿块多见于女性,其中以卵巢肿瘤为最常见。其症状除盆腔肿块体征外,还伴有下腹胀满,CA125明显升高,B超或者CT检查表现为实质性占位或混合性占位。其次为子宫内膜异位样囊肿,患者伴有痛经史,月经紊乱,月经周期延长,淋漓不尽。当然,也有个别病例没有明显症状, 偶有下腹坠胀感等,B超提示大部分病例表现为无回声区,部分为混合回声,包膜厚,不规则,双侧较多, CA125轻度升高。位列第三的是慢性盆腔炎性肿块,其原因主要是盆腔炎症急性期症状不明显或者急性期未彻底治愈而演变成慢性盆腔炎。当然,还有少量的盆腔肿瘤发生于男性病人。
B超、CT与MRI对于盆腔肿瘤部位、大小、良性或者恶性以及肿瘤累及范围的检查结果,结合实验室化验报告,有助于临床医生作出清晰诊断,指导专科医生作出合理治疗方案。
病因不明需探查
在病因不明确、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剖腹探查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有道是误诊不误治,能够早期发现盆腔肿瘤,对改善预后非常重要。
前一段时间,我们手术室接到一位男性盆腔巨大肿瘤患者需要行盆腔肿瘤探查术。他年近七旬,术前采集病史就发觉他有一个比较奇特的症状,就是血糖低,低得有点离谱,甚至几度导致他低血糖昏迷。即使在一般情况下,他的血糖也徘徊于二点几毫摩尔/升上下,处于明显的低血糖诊断范畴。难道盆腔巨大肿瘤还具有活性,导致血糖过低?可他的胰岛素分泌水平却处于正常范围。面对这一连串相互矛盾的表现,究竟如何拨开迷雾破解?
术前我和年轻医生讨论麻醉准备时,决定在诱导前先测个对照血糖,术中、术后再各测血糖进行比较,是升是降还是没有变化?同时,准备好胰岛素预防不测。当然,为了加强术中监测,行即时有创动脉测压和深静脉穿刺也是缺一不可。术前测得血糖为2.5毫摩尔/升,对症治疗,静脉滴注葡萄糖。
预案就绪,在全身麻醉下手术开始了。切开皮肤,刚打开腹腔,就见灰暗色肿瘤已经崭露头角。再深入探查,发现肿瘤好大,而且形状非常不规则。再不断游离,发现肿瘤的确来自后腹膜。接着顺藤摸瓜,手术游离巨大肿瘤。此刻,测得血糖4.3毫摩尔/升,血糖显然已经翻红攀升,状况渐渐明朗。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手术奋战,肿瘤标本下来了,我们马上拿来磅秤一称,肿瘤的重量高达3475克。此时,最新的血糖报告来了,一下子跳跃至8.6毫摩尔/升。
病理报告金标准
临床实验报告已经充分证明,这个巨大的盆腔肿瘤的的确确有活性,它可以影响机体血糖严重波动。但是,诊断肿瘤的金指标是最后病理报告,病理报告证实它是孤立性纤维性瘤。
这种肿瘤在临床上相对少见,以往认为是间皮瘤的一个类型,然而近年来根据其分化来源,加之许多非间质性部位的报道,现已一致认为是间质原性肿瘤,起源于树突状间质细胞。
孤立性纤维性瘤没有明显性别差异,男女之间发生率比较接近。起初临床症状不明显,生长隐匿性强,但是随着肿瘤的体积增大,会出现相应部位的压迫症状,如咳嗽、呼吸困难、疼痛、肺性骨关节病等,少数情况下可引起副瘤综合征。它会分泌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继而会影响血糖,让血糖始终处于低迷状态。就这样,这位老年男性患者原本胰岛素分泌正常,血糖却很低,甚至几度出现低血糖昏迷的谜底,终于被破解了。(作者单位系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