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病的靶向治疗

2020-03-19    作者:沈逸

治疗关节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等)的生物靶向药物,与传统的缓解病情药物相比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们将参与疾病病理过程中的关键免疫分子作为靶点,通过抑制这些分子来阻断疾病的发展进程,因此生物靶向药物具有起效相对迅速 ,对疾病控制能力强的特点。
目前国内上市的治疗关节病的生物靶向药物主要有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白介素6拮抗剂和Janus激酶(JAK)抑制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是临床应用最久最广泛的生物靶向药物,既可治疗类风关,也可治疗强脊炎和银屑病关节炎。它分为肿瘤坏死因子融合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两种,其中肿瘤坏死因子融合蛋白(恩利、益赛普、强克、安百诺)这几种药都是皮下注射;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有英夫利西单抗针(类克)、阿达木单抗(修美乐)、戈利木单抗(新普尼)这3种,除了类克需要静脉给药外,其余是皮下注射给药的。下面两种生物靶向药物仅用于治疗类风关,一种是白介素6拮抗剂,目前只有托珠单抗注射液(雅美罗)1种,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另一种是JAK抑制剂,上市的是托法替布(尚杰),是唯一一种口服的生物靶向药物。
每一种生物靶向药物治疗关节病都有规范的用药剂量和疗程,由风湿科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决定是否需要使用及使用的种类,以及是否要同时服用传统缓解病情药物。一般在规范应用6~8个月后,由医生全面评估疗效和安全性 ,根据病情决定是否能够酌情减量 ,患者不可自行加减或者停用 ,否则只会适得其反,甚至前功尽弃。
根据临床研究结果,生物靶向药物的有效率为80%左右,也就是说并非对每个患者都有显著的疗效。而且不同的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同,个别患者在用药起初阶段有明显疗效,但在应用时间较长后疗效会逐渐下降,有报道认为可能和机体产生了抗药抗体有关,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根据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治疗推荐,如果患者对一种生物靶向药物疗效不佳,更换另一种生物靶向药物仍可有效。不少患者担心使用生物靶向药物时病情得到控制,但是在停药后使用传统药物会无效,在这里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任何生物靶向药物都不会影响其他药物的疗效。还有一点大家要明确的是,风湿性疾病是一类慢性、终身性疾病,任何药物都不能使其断根 ,包括生物制剂。使用生物靶向药物的目的是将疾病长期控制在低活动度,最大程度地阻止或延缓疾病造成的骨质结构破坏 ,这对患者整体的预后和长期的生活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生物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是广大患者和家属最担心的问题。首先需要大家明确的观念是没有不良反应的药物是不存在的,使用生物靶向药物最大的不良反应是可能会增加感染和肿瘤的风险,因此在用药前,医生都会严格地进行筛选,排除患者是否已经存在慢性肝炎、结核等感染及是否患有或曾经患有恶性肿瘤,且在使用生物制剂的过程中,医生仍在密切随访,从而尽可能地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虽然使用生物靶向药物后可能会增加发生感染的几率 ,但这些都可以通过及时而正规的治疗痊愈,决不是像有的患者想象的用药后会导致免疫力低下 。生物靶向药物还会产生其他的不良反应,如过敏、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等,但都是可逆的,在停止用药、采取相应措施后短期内即可恢复,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永久性伤害。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关节内一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