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防治 全面行动

2023-04-17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一年一度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如约而至,肿瘤防治又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早在1995年由中国抗癌协会倡导发起每年4月15日至22日举办的“肿瘤防治宣传周”,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防癌抗癌“三最”品牌科普活动。每年都会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科普宣传,今年的主题是“CACA指南,我知你知”,旨在倡导民众主动参加防癌健康体检,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切实遏制癌症危害,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步从以治病为中心向预防为中心转变。

一、及早发现提高治愈率

部分早期肿瘤的症状较为隐匿,通过定期体检,可提高肿瘤的检出率。大量证据表明,及早发现癌症意味着能获得更有效的治疗甚至治愈。美国肠镜检查的进一步普及,使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过去十年以每年3%的速度下降。结直肠肿瘤从良性发展到恶性通常需要15年以上,如果能在早期发现,治愈率会大大提高。此外,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在检测出BRAC1基因突变后,为防止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乳腺癌发生,及早切除乳腺和卵巢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虽然这种做法相对激进,但也提示基于分子诊断的肿瘤提前干预已成为未来趋势。而令人振奋的是,朱莉进行的基因检测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抽血就可以完成。

随着基因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成像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发展突破,癌症相关的早期筛查和检测越来越便捷,并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和灵敏度,为癌症的早期检测和诊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丰富的手段,也使得临床医生能够更早期进行肿瘤诊治,提高治愈率,延长生存期。

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包括高分辨率CT替代常规CT,可以清晰、准确地检出细微病灶。而通过深度学习后的人工智能(AI)的辅助又会让影像学诊断更准确、更高效。此外,将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和CT结合起来的影像诊断技术PET-CT也在早期筛查中受到青睐并逐渐得到普及。PET-CT结合了前者在功能、代谢分布等方面的优势和后者在解剖结构、密度等方面的优势,提高病灶定位的准确性,同时缩短检查时间,利用恶性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细胞的原理,一次检查即可了解全身的肿瘤情况,因此在早期筛查和确诊肿瘤后发现其他转移灶方面有重要意义。

与影像学进步相辅相成、互为佐证的液体活检技术的发展,以其便利性、及时性、创伤小等优点正在逐步部分取代传统的组织活检技术空间,在肿瘤的早筛和早诊方面逐渐占据重要位置。其中循环肿瘤DNA(ctDNA)、循环肿瘤细胞(CTC)以及肿瘤来源的外泌体和其他细胞外囊泡(EV)的检测也在各大医疗机构得到快速发展。

二、ChatGPT的防治建议

随着网络信息的爆炸性扩展,人们在肿瘤防治的信息选择方面有了更多参考渠道和来源。就今年的“肿瘤防治宣传周”热点话题,在“请教”了目前众所关注的人工智能对话软件ChatGPT之后,看到以下几点建议:

1.预防胜于治疗:积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减少致癌因素,包括吸烟、高脂饮食、过度饮酒、缺乏运动,等等。

2.定期体检:肿瘤早期发现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的重要手段。建议每年都进行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特别是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该重视。

3.重视心理健康:患者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时需要面对很多压力和焦虑,因此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并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帮助。

4.合理选择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的肿瘤,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和方法,需要和医生进行充分沟通得以了解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避免盲目听从他人建议或自我治疗。

 5.加入支持组织:肿瘤患者可以加入相关的支持组织,与其他患者和家属共同分享经验和感受,并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帮助。

早在ChatGPT发布之际,就有国内肿瘤专家就肿瘤学的发展方向这一宏观话题与其互动,看似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实际上是对海量的大数据分析后的汇总与提炼。由此可以看到:

1.个体化治疗:随着基因测序和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治疗将更加个体化和精准化。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组信息,为其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2.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发展最迅速的肿瘤治疗方法之一,未来十年将继续深入研究免疫治疗的机制、优化治疗方案,并开发新的免疫治疗手段,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

3.靶向治疗:靶向治疗通过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分子靶点,以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未来十年,靶向治疗将继续发展,包括开发更多的抗癌药物,研究药物的联合应用等。

4.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开始在肿瘤内科学领域应用,未来十年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肿瘤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等方面,从而提高临床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5.多学科协作:未来十年肿瘤内科学还将更加强调跨学科合作,包括肿瘤内科、外科、放疗科、病理科、放射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共同参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以制定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治疗方案,使其成为未来肿瘤学发展方向的判断依据与选项。

 三、肿瘤的新型免疫治疗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癌症中心近年来一直聚焦肿瘤免疫治疗特别是肿瘤细胞生物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有些展现了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免疫治疗也是近十几年国际肿瘤研究的主流和重要学术领域。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PD-1/PD-L1、CTLA-4等免疫检查点的发现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发和使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当表达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与T细胞上的PD-1结合后,T细胞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不能对肿瘤细胞进行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得以逃逸。为阻断肿瘤细胞对免疫功能的控制,保证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重拾T细胞对肿瘤的清除作用,可以与PD-1或PD-L1结合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抗肿瘤免疫疗法。也就是说,既往的肿瘤免疫治理更关注于不停地“踩油门”,激发免疫力,而目前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则更关注“松刹车”,释放被束缚的肿瘤免疫杀伤能力。

过继性细胞疗法  除了阻断免疫检查点分子或者激活免疫刺激分子外,过继性细胞疗法(ACT)在临床上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它是将抗肿瘤的免疫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起到抗肿瘤效果的治疗方式。目前主要有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T细胞受体基因工程改造的T细胞(TCR-T)和自然杀伤细胞( NK)疗法这几种。国际上,目前TIL、TCR-T、NK等技术已经在黑素瘤、肺癌、宫颈癌、转移性乳腺癌、骨肉瘤、卵巢癌的临床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CAR-T主要针对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在实体瘤的应用领域也在逐渐拓展。

肿瘤疫苗  分为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前者如预防宫颈癌的HPV疫苗、预防肝癌的HBV疫苗。疫苗的实质是抗原,接种后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在再次接触到该抗原时,迅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保护人体免于感染。基于抗体-抗原结合的原理,可以通过肿瘤活检找到肿瘤细胞独特的突变,制备成患者特异性的新抗原,诱导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增殖,与PD-1抗体联用可以进一步促进特异性T细胞对肿瘤的杀伤。

溶瘤病毒(OV)  因其无法在正常机体细胞内复制而有选择性地进入肿瘤细胞内复制,使肿瘤细胞坏死而非程序性凋亡、释放肿瘤细胞抗原和细胞因子,诱导全身抗肿瘤免疫反应,促进免疫细胞的招募,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用还可增强抗肿瘤疗效。我国是溶瘤病毒研发的先进国家,早在2005年国内批准上市的第一款溶瘤腺病毒,联合化疗的有效率比单纯化疗高出一倍之多。

虽然肿瘤的发病率目前仍呈上升趋势,但就最新的数据统计分析,在人类发展指数较高的国家,由于有效预防、及早诊断和治疗,包括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在内的癌症死亡率正逐渐下降。就国内而言,部分地区食管癌、胃癌的死亡率也已经呈下降趋势,相信随着乙肝与HPV疫苗的逐步推广与应用,肝癌和宫颈癌的发病亦将逐步得到控制。

特别令人欣喜的是,先进的检查检测手段和新兴的治疗技术也在飞速发展中,只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具备科学防癌抗癌新知识,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肿瘤可防可治就绝不是一句空话。未来可期!   同济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  卢静怡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  许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