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腰痛要注意 压缩骨折是大病

2022-09-17    作者:许 鹏/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腰背痛,几乎是每个老年人经常经历的病痛之一。但很多老人却不把腰背痛当回事,也不去医院检查,使得腰背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对于长期腰背痛的老人,特别是起床时疼痛加剧甚至出现驼背现象的老人,应引起重视,因为很有可能得了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骨折。

 

 

一、什么是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骨折包括两个组成部分:骨质疏松和脊椎压缩性骨折,即在骨质疏松的基础上,患者出现了脊椎的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它可引起全身疼痛、身高变矮、脆性骨折及其相关并发症,是影响中老年人群生活质量和病死率的重要病因。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骨质疏松症列为影响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杀手”之一。

而脊椎压缩性骨折其实就是脊椎的骨折,而之所以被称为压缩性骨折,是因为它并不像我们平时看到的四肢骨折,骨折后分离移位,而是在外力的作用下,椎体前方压扁了,就像我们平时吃的饼干,在它的上方和下方一挤压,饼干压缩了一样。通过下图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什么叫压缩性骨折。

 

图片4.jpg


 

 

二、骨质疏松与脊椎压缩性骨折有什么关系?

 

脊椎压缩性骨折的病因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骨质疏松,而另一类就是常见的外力作用。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因此我们的脊柱同样会出现骨质疏松。如下图所示,骨质疏松的骨质,就好像木质建筑被蛀虫啃食得千疮百孔,强度降低自然更容易断裂,承受外力的抗创伤能力也会很明显地下降。由于脊柱主要承受着躯干的重量,受重力作用向下传递,因此非常容易出现脊椎的压缩性骨折。对于正常人,特别是年轻人来说,脊椎压缩性骨折往往出现在车祸、高处坠落等外伤的情况下,这时往往会引起人们重视,从而早期发现并治疗。但对于发生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来说,即使没有出现外伤,而只是一个轻微的运动,如剧烈咳嗽,甚至是坐在车上突然减速,都有可能引起脊椎的压缩性骨折。在这种情况下,患者自己往往对疾病没有意识,也不会去医院就诊,从而耽误治疗,引起严重并发症与后遗症。

 

图片5.jpg


 

 

三、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哪些?

 

根据目前的研究发现,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交通事故、跌倒、低骨密度、脆性骨折史、年龄大于65岁及有骨折家族史;次要危险因素包括:嗜烟酒、低体重指数、应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凝类药物等)、绝经年龄小于45岁等。对于有以上危险因素的人群,如果在外伤或者突然出现腰背部剧烈疼痛,一定要引起重视,说不定在不经意间就出现了脊椎压缩性骨折。

 

 

四、脊椎压缩性骨折好发于哪些部位?

 

成年人的脊柱共有26节,包括7节颈椎、12节胸椎、5节腰椎、1节骶椎和1节尾椎,同时脊柱又形成了4个生理性弯曲,颈椎和腰椎突向前方,胸椎和骶椎突向后方,形成一个“生理形”。在这么多节脊柱中,并不是每一个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的概率都是相等的,脊椎压缩性骨折最常发生于中部胸椎和腰椎,其中又以胸腰椎交界处最高发。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椎体往下,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胸腰椎交界处刚好处于生理弯曲的转折点,因此在外力的作用下,最容易出现压缩性骨折。相反,颈椎承受压力小,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远低于胸椎与腰椎。一般而言,如果第5节胸椎以上的椎体发生骨折,那么更多地就要怀疑其他原因引起的骨折,比如说脊柱肿瘤破坏椎体引起的骨折等。

 

 

五、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会出现哪些症状?

 

1.腰背部疼痛:腰背部疼痛肿胀是胸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症状,初期发病时,腰背部表现为局部的刺痛和阵痛,特别是半夜翻身、咳嗽时,疼痛加剧,让人难以忍受,而肿胀一般是因为压缩性骨折引起的炎症导致的,表现为背部红肿。需要注意的是,可能在摔倒或者外伤后,并不会立即出现疼痛,而过一段时间比如第二天醒后,疼痛才会越来越明显并不断加重。

2.腹胀腹痛:胸椎压缩性骨折不仅刺激脊髓,还会刺激消化系统,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影响胃部,引起腹胀腹痛。

3.下肢疼痛、二便失禁:压缩性骨折刺激到脊髓出来的神经根或直接压迫脊髓后,会出现类似于腰椎间盘突出的疼痛,如单侧下肢或双侧下肢的疼痛、麻木、乏力,甚至出现会阴部感觉丧失、二便失禁等症状。

4.后凸畸形:椎体压缩性骨折,前方被压扁,但后部分正常,因此如果不积极治疗压缩性骨折,会逐渐进展为后凸畸形,脊柱后凸,出现驼背,身高变矮。此外,当椎体出现局部后凸,邻近椎体前方的受力便会增大,而驼背造成的身体前倾,又使得重心前移,行走不稳。摔倒又容易诱发新的压缩性骨折,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六、如何知道自己有没有得压缩性骨折?

 

自己一方面可以通过上面说的症状、危险因素来对应,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小实验来帮助判断:

翻身试验:侧身卧位时,翻身转向对侧,如左侧卧位转向右侧卧位。

起身试验:侧躺时由床边起身坐直。

卧躺试验:坐于床边向后平躺。

如果以上三个步骤均不会诱发疼痛或疼痛不加重,则压缩骨折的可能性很低。若以上三个动作都会加重疼痛,则高度怀疑发生了椎体压缩性骨折,应前往医院进行检查评估。如果测试过程中的任一动作都会引起较剧烈的疼痛,应立刻终止,并前往医院检查。

而在医生方面,对于怀疑压缩性骨折的患者,首先就要拍一个X片,如果椎体发生了压缩性骨折,通过X片就能很明显看到椎体的凹陷或椎体前后不在一条水平线上,从而诊断压缩性骨折。但是对于一些陈旧性的骨折,或是新鲜骨折但椎体还没发生明显塌陷,此时MRI则是更好的检查手段。

 

 

七、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能保守治疗吗?

 

许多人由于害怕手术,因此都更加愿意进行保守治疗。对于压缩性骨折来说,保守治疗主要适合椎体压缩程度小,不超过椎体高度1/3,没有神经损伤、未出现后凸畸形的患者。保守治疗的方法包括卧床休息、脊柱矫形器、康复锻炼以及治疗骨质疏松(包括补充钙剂、维生素D、抑制破骨药物等)。

保守治疗要求患者在床上卧床休息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最好不要下床走动,始终保持一个正确的仰卧、俯卧或是侧卧的姿势,防止拉伤骨折部位,进一步造成伤害。与此同时,还要积极进行腰背肌锻炼,最好是有一个合理的锻炼计划,锻炼能有效预防肌肉萎缩,防止造成腰背痛后遗症。

但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卧床对患者也有害处。老年人长时间卧床会引发肺部感染、心力衰竭、泌尿系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多种问题,因此在临床上,对于大多数的患者来说,手术治疗是更好的选择。

 

 

八、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手术怎么做?

 

目前在临床上,压缩性骨折的病人通常采用微创的方式进行手术,包括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PKP)和经皮椎体成型术(PVP)。对于保守治疗3周以上疼痛缓解不佳、疼痛剧烈难以忍受、骨折不稳定局部后凸成角明显以及骨折不愈合的椎体压缩性骨折,首选微创手术治疗。

这个手术比较好理解,就是在皮肤上用细针扎几个小孔,扎到骨折的椎体中,然后用球囊将塌陷的椎体撑开,注入骨水泥,用骨水泥当作支撑结构重建椎体,维持椎体的稳定。通常术后疼痛即刻便能缓解50%-80%,手术效果较好,并且创伤小,术后2个小时便可下地活动,手术第二天甚至当天即可出院,而皮肤仅留2-3毫米的小口,可自行愈合,无需缝合拆线。(如下图)


图片6.jpg


其中,PKPPVP唯一的区别就是,PKP是使用球囊撑开而PVP不使用。相比于PVPPKP一方面球囊扩张后留下的空腔周围的松质骨得到压实,人为地造了一个阻止骨水泥渗漏的屏障;另一方面使用推杆分次注入骨水泥较传统的压力泵持续注入大大降低了骨水泥注入时的压力,因此骨水泥的渗漏大大减少了。但PKP使用了球囊,手术费用也因此增加。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可与主诊医生共同讨论并最后决定。

 

 

九、已经患了骨质疏松要怎么预防脊椎压缩性骨折呢?

 

对于已经得了骨质疏松的患者来说,学会科学预防压缩性骨折已经迫在眉睫。想要尽可能预防压缩性骨折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骨质疏松患者需要做到:

1.严防跌倒及外伤;

2.摄入足量的钙和维生素D

3.改善生活方式,减少弯腰负重活动;

4.适当的运动和充足日照;

5.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

6.及早治疗骨质疏松;

7.积极治疗可引起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