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续师生情

2025-11-10    作者:宓重行

  屈指一算,喜好读写的我,与报龄40岁的《上海老年报》已有20多年友谊。我爱读这份编印精良、隔日见面的纸媒。除了要闻简报,“文史”“往事”“轶闻”的丰厚积累,“悦读”“科普”“旅游”的博闻雅趣,有关法律、健康、饮食等多姿多彩的编排,让我一直处于对“下一期”的期盼中;连“寻人启事”及其后续的“读者致谢”也不忽视——编辑太懂我们这个年龄段的老人特有的怀旧、回望之情。在此,我要由衷地道谢: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中学时代的恩师,一直无果,是《上海老年报》让我与失散多年的老师、吴祖昌校长得以重聚。

  一天,我津津有味地读着“往事”版上的文章《家风》,该文叙述了作者的父亲吴景洲筚路蓝缕不畏艰辛地保护故宫文物的经历,还提及作者的大哥、著名剧作家吴祖光。我猛然省悟,只有吴祖昌老师可以称吴景洲为“父亲”,称吴祖光为“大哥”。我拍案大呼“找到了”!

  回忆穿越时空,回到初中时代。第一次和同学去吴祖昌老师家拜访,我们都是不谙世事的大孩子。面对一群在门口探头探脑的学生,和蔼可亲的吴老师出门相迎,全然没有老师的架子和校长的威严。在不太宽敞的居室门口,他笑迎一窝蜂涌入的我们,在卧室、走道和房门旁排开六七只大椅小凳,让我们坐;为了缓解大家的局促,他翻开厚厚的相册,用一口京腔介绍他的家人。有个眼尖的女生在相册中发现了《李双双》女主角的扮演者张瑞芳,惊呼起来。吴老师笑道:“哦,她是我妈妈的干女儿。”

  读着这篇《家风》,我这才知晓,吴家一门多杰。“七弟”吴祖昌的几位兄长和姐姐中,长兄吴祖光是剧作大家(有作品《风雪夜归人》),六哥吴祖强是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几位姐姐也都是行业翘楚。我大喜过望,当即致电版面编辑,索要吴祖昌老师的联系方式,热心的编辑老师迅即回复。很快,我和同学们与吴老师握手欢聚。应我们的坚邀,那位编辑老师欣然到场,见证了间隔半个多世纪的师生重逢。看着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吴老师和我们谈笑,许多话语不知从何说起——

  在我高三毕业、不能升学、前途渺茫之际,吴祖昌校长煞费苦心,破格安排我留校任教。教师培训开始前,他的赠言成了我的座右铭:“不要教师的架子,但要有教师的样子。”事后获知,他竟因此受到了冲击……

  以前,我和同学们不知吴家两代人为文艺和教育事业付出过如此非凡的努力,感谢《上海老年报》给我们补上了这一课,让我们重续了宝贵的师生情谊;与此同时,也要感谢这次征文,让我吐露了深藏已久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