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处,一道难以选择的选择题

2025-11-03    作者:冯 渊

  介绍某人,总要加上职务、职称,甚至任职单位,如果那个单位尽人皆知,自然能为员工增光添彩。譬如,介绍某人,北京大学教授,听者秒懂。也有适得其反的,这是某某教授,某某大学的。“哦,你说什么大学来着?”问的人肯定没听说过那所大学。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如介绍这是著名演员某某,在场者根本没见过他的演艺作品;这是著名作家某某,在场者没人读过他的一行文字。

  不过,至少他在某所大学任职,或扮演过一些角色,或出版过一些作品,他们具有同一特点:受众较少。大家虽不了解,也会附和,赞叹,以示礼貌。

  人活一辈子,最后能不能提炼出几个关键词,让陌生人一瞬间就了解你?有点难。有些人的简介可以写几百字乃至上千字,这也不算非常变态的事,但见面寒暄或觥筹交错间,总不能唠唠叨叨,涉及大众不熟悉的领域、不感兴趣的话题,那样的介绍真尴尬。

  有人说,干吗去见陌生人,干吗参加那种自己不熟悉的聚会?问得好。是的,干吗自讨没趣,不自由自在待家里呢。继续追问,干吗要去上班,跟一群不想见面的人待在一间办公室,还要言笑晏晏?

  人,哪里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办事。不知什么因缘,就会遇到陌生人。虽然很多时候,陌生场合的介绍、交往,差不多是“一回熟,二回生”,彼此很快相忘于人海;但人与人的认识总是从陌生开始,“一回生,二回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这说的是现实生活中人数有限的聚会,向熟人介绍陌生人遇到的情形,那些在聚会上认识的人,如果有共同的利益、爱好,聚会之后继续交往,最后成了好朋友,也是难得的幸事。网络让陌生人交往更加便捷,不用人介绍。我在微信里做了一个视频号,随便发一段视频,少则有上千人观看,多则有几万人围观,没有什么信息的视频,居然吸引了很多人关注。我认真写的文章,点击过万的不多,真实阅读的到底有几人,不清楚。

  我的作品希望被人阅读吗?阅读就理解了?理解后是接受还是嗤之以鼻?那些赞美的话语,是真实的激赏还是盲目的推崇?批评反对,是意气之争,还是智慧的搏击?不,不,不敢设想。就像聚会上被朋友介绍给陌生人一样,对方格式化的回答是:“哈哈,久仰,久仰。”那么,人们对你的作品也只是类似的评价:“呵呵,不错,不错。”

  呼吸,言说,行为,显示人的存在,万人如海一身藏。想藏,应该还是能藏起来的。不过,琐细如蚁者,需要藏吗?在自己的从业圈之外,根本就没有人认识你啊。

  有些人渴望被人理解,认识,接纳,欣赏,有些人则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喜欢被别人打扰。渴望被人认识和赏识的,后来被认识了,大家觉得他令人生厌;那些安静生活的人,人们渐渐忘记了他。有那种隐藏在人海里,不言不语,却一直被大家追忆的人吗?这是庄子笔下的“至人”吧。

  普通人如何自处,真是一道难以选择的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