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精神病区的暖心蜕变
2025-10-28
作者:尹学尧
今年9月21日是第32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也是“世界老年性痴呆宣传日”,恰遇《上海老年报》创办40周年征文,想起多年前,《上海老年报》和我在推动老年痴呆病房建设上,曾做过一些促进工作,至今想起来仍然十分感慨。
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前后,上海老年痴呆症患者有6万人(重症1万人)。鉴于医院无法收治,有的子女只能放弃升职,甚至放弃婚姻,全力照护老人,为此牺牲了自己的前途。我据此写了一篇文章,反映了“老人盼望孝子,孝子有苦难言”的万般无奈。
1989年12月,在医疗体制改革中,长宁程桥地段医院领导勇于突破,创造性地开办了全国首家“老年精神病区”,以收治痴呆老人为主。病人家属称赞小医院办了大好事。但由于场地条件差、设备简陋、收费低廉,病区的发展步履维艰。
1991年3月初,一场大雨后的第二天,我一脚深一脚浅地踩着烂泥路,找到了远离该院本部病房的精神病区。眼前简陋的病区环境让我大为惊讶,看着曾为祖国发展做过贡献的老人,晚年躺在这种地方养老治疗,心里说不出有多难过。
时任医院党支部书记钱翠娟告诉我,当时在院老人有53位,生活不能自理的占三分之二,三餐全靠人工喂饭;有的病重老人,一天要换好几套衣裤,有时正在换着,老人又拉下了。护理人员最怕阴雨天,因为靠日晒的衣物没法干,连替换的衣物都没有。为老人洗澡更困难,用水全靠人拎,还要好几个人同时服务。遇上意识不清的老人,非但不配合,还会打骂服务人员。
我在病区里看到,物质上不仅缺大件物品,连桌椅、洗衣机、烘干机等基本设施都很少。目睹病区的现状后,我在1991年3月15日的《上海老年报》头版头条,写了《条件差、护理累、贴钱多、难发展——长宁老年精神病区亟盼社会各方支持》的记者见闻,揭示了病区和老年痴呆患者面临的系统性困境,报社配发了评论文章,引起了社会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注。
数月后,一次参加新闻发布会,我遇见时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市政府发言人施惠群。趁他走过我身边时,我立即抓住机会,当面向他汇报了在精神病区看到的情况。他听后,沉思了一会对我说:“这样吧,我来请分管卫生工作的谢丽娟副市长去视察一次,看看怎么解决这个实际问题。”闻此好消息,我喜出望外。
1992年3月12日上午,谢丽娟副市长来到病区实地视察。她进入病区,弯腰和病人聊天,询问病员叫什么名字,多少天可以洗一次澡,招呼病人喝水别烫了。她视察了病区、浴室、厨房,走遍了角角落落。时任院长陈善龙汇报说,病区先后收治了228位病员,根据病情轻重,分别收取30元、60元和90元的护理费,由于收费低廉,日常维系已捉襟见肘,再要发展十分困难。谢丽娟高度称赞他们从无到有,是开创者,医务人员热情为病人服务的精神值得学习,她再三向医护人员说:“谢谢你们。”
谢丽娟也坦率地指出,进门能闻到异味,病人闻了不舒服,要改进。她最后态度坚定地表示,尽管这里的服务态度很好,但条件太简陋,病区不能在这里长期办下去。
视察后,谢丽娟副市长当即召集相关单位负责人开会,商讨病区建设经费解决方案。最后决定由市里拨一点,区里给一点,医院再自筹一点,在医院房舍改建中加盖一层新楼,作为痴呆病房专用。经过一年多的建设,1993年7月1日上午,新的病房落成。那些老年病人终于得以搬进明亮、干净、设施完善的新病房。
值得一提的是,施惠群同志获悉精神病区的情况后,当晚即牵线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向精神病区捐赠了一批急需物品。华亭、虹桥、银河等几家宾馆也提供了捐赠。
老年痴呆专科现在已成为程桥地段医院(现程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色专科。这家精神病区的暖心蜕变,见证了上海老年痴呆照护之始,这是媒体监督、政府响应、社会关心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