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辈行孝莫“色难”

2025-10-27    作者:沈 栖

  近读一份社会调查报告,内容是现今家庭成员隔代人之间的表情及脸色变化。调查显示:100位老人见到后辈儿孙时,有91人表情愉悦,面带微笑;5人显得很平静;4人面带期待与希冀。而100位小辈遇见长辈时,有46人板着面孔,脸色难看;41人面无表情;只有13人笑脸相迎,嘘寒问暖,情意融融。虽说社会调查常有简约性和不确定性因素,调查数字未必十分严谨,但它从一个侧面多少反映出当前存在的“代沟”问题,尤其是小辈如何行孝的问题。

  孔子谈孝道时,曾哀叹过“色难”:“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其意是说,有事应该由小辈干,有美食应该先让长辈吃;如果你一边这样做,一边脸色难看,还能说是孝吗?很显然,色难在孔子眼里也是不孝的表征。几千年来朝代更替几多,小辈对长辈却依然存有色难!

  “常回家看看”入法,曾引来一片喝彩,似乎小辈行孝有了法律的制约。其实,这仅是一种“应然”要求,从实然的角度视之,还有一个“如何看”的问题。检视现实生活,小辈看长辈,色难现象诸多。如:进门见了父母,连个称呼也没有;长辈问长问短,小辈还嫌啰嗦;祖辈询问儿孙的事,一句“关侬啥事体”顶了回去;父母偶有小恙,刚开口陈述,小辈就显得不耐烦了;老人想唠唠家常,小辈一脸嫌弃,不搭腔;父母满心关注地看着小辈,小辈自顾忙碌,不予理睬;听到不顺心的话,小辈立刻吹胡子瞪眼;等等。回家看父母竟是这般色难,老人难以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无怪乎,有老人感慨:“板着脸回家,令我说了担心,听了烦心,看了恼心,还是免了罢!”

  绝大多数城市老人都有养老金、医疗补助等社会保障,养老问题基本由社会承担。换言之,当今老人并不期待供养吃穿,希冀的是小辈对他们的精神抚慰。其实,小辈克服色难并不难,回家时,多一些问候,多一些笑脸,为老人端上一杯热茶,陪老人多坐坐多聊聊,仅此而已。关键是要心怀感恩之情,多念及父母的付出和哺育之恩。

  确实,小辈既要承受社会竞争的压力,又要承担家庭抚养的重任,心情浮躁、性格郁闷也是常有的事儿,但是,既然回家看父母,就得先调整好心态,切莫将负面情绪表现在脸上,给老人以色难。

  罗曼·罗兰说得好:“面部表情是多少个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通过丰富的表情,可以显示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和感情。你对父母“色难”,说明你在思想、性格和感情上还有欠缺,在行孝上还存在短板——要将传统孝道作为民族的道德精华之一予以传承,那么,行孝莫色难,理应是一条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