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勿喷”
2025-09-30
作者:吴 建
笔者有好多个微信群,这些微信群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虽然每个群都人数较多,但真正活跃、经常在群里说话的没几个。而且大多数人在群里说话都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的言论会招来别人的冷嘲热讽甚至攻讦谩骂。
前些时,有一位老者在某微信群就当前某一热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老者的说法并不偏激,而且言辞中肯。孰料,其发言立即被几位好事者群起而攻之。老者招架不住,只好缄言。以后,这位老者极少再在群里说话。即使发表言论,也在后面添上“不喜勿喷”。
我曾目睹一位青年,于网络之上发表诗作一首。诗作平平,却也非一无是处,不过是少年人的几许愁绪罢了。他小心翼翼地于文末附上“不喜勿喷”,似欲借此守护那颗敏感脆弱的心灵。然而,不过半日光景,诗作之下便已布满各式评论,有嘲讽“这也配称诗?”,有抱怨“浪费我时间”,更有甚者,开始对作者人格进行揣测,断言其“定是生活不如意才写出此等垃圾”。
几年前我写了篇关于故乡的散文贴在某平台上,被素不相识的人在留言区批得狗血淋头,说我矫情造作,根本不懂乡土。我气得半夜爬起来删了全文,连带着删了二十几个点赞的朋友,仿佛那样就能把那些尖锐的字眼从记忆里剜掉。
后来在公园里看到一位小姑娘作画。画作虽不佳,却十分认真。一位路人停下脚步,观看片刻,道:“你这画得不对,树不是这样画的。”小姑娘抬起头,眼神闪烁着光芒,问:“那该如何画呢?”那人反倒愣住了,支吾几句便离去。
此景令我深思许久。或许,“不喜勿喷”的盾牌并不能遮挡什么,真正有力的是小姑娘那般的天真与勇气——既能接受批评,又不被其击倒;既能承认不足,又不因此否定自我。
“不喜勿喷”四字,实则弱者之哀鸣。强者从不屑于此言,他们或已铸就钢筋铁骨,箭矢根本无法触及;或是见怪不怪,毫不在乎。唯有那些尚存感知,却又无力自卫之人,才会怯懦地举起这面纸糊的盾牌。
其实我们都在别人的目光里活过太久。穿件新衣服要考虑会不会太扎眼,说句心里话要琢磨会不会得罪人,连喜欢一朵花,都要先看看多数人是不是也喜欢。可这世间的美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你爱的茉莉,他嫌太素;他钟爱的牡丹,你又觉俗艳。就像雨后天晴,有人看彩虹,有人只盯着路上的泥泞。
或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学习与不同的声音共处——不必讨好,不必争辩,你有你的评说,我有我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