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从容

2025-09-16    作者:沈源琼

  清晨六点,老张再一次背起那只洗得发白的行军包,踏上北行的列车。十八岁那年,在猫耳洞许下的誓言,至今仍滚烫地贴在胸口:“活着的,要替走了的尽孝。”

  这句青春年代掷地有声的承诺,一直沉甸甸压在他的生命里。退休后,单位提出返聘,他婉拒了。他说:“有些事,现在不做,就真的来不及了。”于是他背起行囊,走向天南地北,去看望那些牺牲战友的年迈父母。

  他去河北,探望陈妈妈。老人颤巍巍地取出儿子穿军装的照片,低声说:“据说他牺牲的时候,面朝北方。”她一遍遍轻抚照片,“这孩子,是想家了。”他去湖南,为独居在山间的战友父亲联系打井。清泉涌出的那一刻,他和老人的笑容一同漾开。

  老张记得每一位战友的忌日,记得他们最爱吃的零食,记得他们说起家乡时眼里闪烁的光。他的指尖抚过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就像抚过数十年漫长的光阴。战友的亲人们见到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果……现在也该跟你一样大了”。老张总是点点头,轻声回应:“是啊,跟我一样大了。”一问一答之间,他仿佛替那些长眠的战友,把未走完的路继续走了下去。

  与此同时,在城市的另一端,退休教授老李刚刚婉拒又一个饭局邀请。“老师,这次就是简单聚聚,”电话那头是他曾经的企业家学生。老李笑着,语气却坚决:“那咱们就AA制,规矩不能坏。”

  退休之后,老李谢绝了从前那些迎来送往、喧腾繁华,却在社区一角悄悄开起了免费财务公益课,还帮有需要的年轻人完善简历。

  他伏案执笔,字字推敲,犹如当年坐在办公室里批阅论文一般认真;他也为初创企业出谋划策,每一条建议都扎实可行,全是几十年实战中沉淀下来的真知灼见。

  走进老李那间不大却明亮整洁的书房,抬眼便可见墙上挂着一幅字——“知止而后有定”。这五个字,是他生活的底色。有学生感慨,说他活得像一棵树:根系扎实,枝干清晰,从容安稳地向上生长。老李听了,也只是笑笑,继续沏茶、改稿、上他那雷打不动的公益课。

  他的日子,就像每日清晨那杯温开水,平淡,却最是滋润人心。

  老张仍在路上奔波,老李依旧在社区坚守。一个向外行走,一个向内深耕。他们都把退休视作生命新的起点,而非终点;都选择以自己的方式延续价值,而不是被动地等待老去。

  这个时代总在谈“老龄化”,却鲜少有人真正读懂“晚年”。老张与老李,用截然不同的路径作出了回答:衰老未必是失去,也可以是回归;退休不是退出,而是换一种方式参与世界。

  是否仍愿意相信某种高于利益的价值?是否还有勇气按照内心的准则去生活?是否在无人注视时,依然选择做那个值得尊敬的人?回答了这些问题,人才真正能够步入一段“生命从容,自有光亮”的晚晴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