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记忆
2025-08-12
作者:吴金琳
夏至到了,蝉鸣声从纱窗缝里钻进来。恍惚间,又回到了儿时的夏天——那时的夏天好像没有尽头,连汗水都带着无忧无虑的咸涩。
小时候,我家住在凯旋路靠近虹桥路,毗邻上钢十厂。弄堂出口马路北边是十厂的仓库,仓库里堆满了长长短短的铁条,像巨大的积木,垒成各式各样的形状。放学后,我们就在这黑黢黢的铁堆上爬上爬下,或是躲猫猫,或打仗……岁月把往事酿成琥珀,每当暑气蒸腾,那些封存在记忆深处的光影,便会在心底悄然苏醒。
弄堂的出口,像一道通往外界的门扉,其余三面皆被上钢十厂的围墙环绕,弄堂就像茫茫草原上的一条小溪流。我家朝南的窗户斜对着十厂医务室,每天都有工人经我家窗下去往医务室。妹妹有天籁般的嗓音,她的歌声明亮宛转,常吸引工人们驻足聆听。为此,我们常常能喝到十厂自制的盐汽水、酸梅汤。
弄堂中央的古井,是夏日里最清凉的存在,也是整条弄堂的灵魂。井水冬暖夏凉,尤其在炎炎夏日,它摇身一变成为天然的大冰箱。井底时常沉睡着几个圆滚滚的西瓜,翠色的瓜皮在幽暗的井水中若隐若现。孩子们眼巴巴地望着,等不及西瓜彻底冰透,就急不可耐地用绳子将它们吊上来。西瓜的主人是谁早已分不清,大家只知道,清甜多汁的瓜瓤,是夏日里最珍贵的馈赠。大人们也会把吃剩的饭菜用篮子装好,吊入井底保鲜。
弄堂里住着十几户人家,南腔北调汇聚于此,却亲如一家。谁家有个风吹草动,消息瞬间传遍整条弄堂。若哪家大人不在,孩子没了饭辙,随便推开一户人家的门,迎接他的必定是一碗热腾腾的饭菜。
那时的弄堂游戏丰富多彩,宛如一座充满童趣的宝库。女孩子们热衷于“造房子”“跳橡皮筋”,轻盈的身影在格子间跳跃,彩色的皮筋在脚下翻飞;男孩子们则痴迷“斗鸡”“摔跤”“倒钩子”,招式耍得虎虎生风。
大暑天,家家户户把自家的帆布床、竹榻、躺椅搬到家门口乘凉,轻摇蒲扇驱赶蚊子。爱热闹的孩子们直接把小凳子搬到弄堂口。在路灯下,或唱歌或跳舞,或欣赏马路上行人、车辆……
马路上三轮车“吱呀吱呀”从身边碾过,妹妹百灵鸟般的歌声回荡在夏夜的上空,混着远处火车的汽笛声,在蒸腾的暑气里织成温柔的网。刹那间,连热浪都变得清凉起来。
弄堂里的槿树,夏日里郁郁葱葱,还会开出淡紫的花朵,像一个个小巧的喇叭。女孩子们常提着竹篮,采摘槿树叶。将叶子揉碎,那浓稠的汁液便是天然的洗发水。用它洗头,发丝柔顺光滑,带着自然的清香,比任何化学洗发水都要美妙,还格外环保。
可惜,上钢十厂的扩建规划,打破了弄堂的宁静。一纸动迁令,让大家各奔东西。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承载着无数回忆的弄堂轰然倒塌,儿时无忧无虑的生活,也随之消散。
如今,每当夏日的风拂过,那些关于弄堂的记忆便如潮水般涌来。那条承载着欢笑与泪水的小巷,虽已消失在现实的版图中,却永远扎根在我的心底,成为岁月长河中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