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去世十年了。她哺育了五个子女,晚年只能独居空巢。
我们在沪姐弟几个,各自住在上海的东南西北,各忙各的。我住得远,不能经常看望她,只能每天打个电话问安。
有时候,大姐知道我去看母亲,会特意赶过来。我也会事先告诉姐姐或弟弟,我哪天去,如果大家方便,一起去看妈。对成年的子女来说,母亲就像一棵耸立的大树。大树下面,是我们儿时温馨的家。
有位哲人说过,在母亲跟前,我们永远是孩子。我想引申的是,父母在,家在。父母在,我们会以为自己还没长大。
从这个意义上说,家的内涵和意义远比故乡丰富。故乡只是祖先居住的地方,或者是我们长大的地方。家,是高高耸立的精神坐标,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爱之源泉。
十年前,88岁的母亲去世。转眼十年,这十年里,我回母亲家的次数屈指可数。第一次,还是因为听小弟说,租房的阿婆跟妈长得很像!
我去了,就是为了看看租客阿婆。那天,阳光很好,我轻车熟路地敲开门。第一眼看去,开门的阿婆真的像我妈的年轻版,同样的慈眉善目,同样的和蔼可亲。我被惊到了,脱口而出:“阿婆,你太像我妈了,看见你真好。”阿婆忙把我让进屋,房间里的家具家电都是我妈用过的,摆设也差不多。一瞬间,我几乎泪奔。
阿婆说:“邻居也都说我像你妈。”我说:“阿婆,这是缘分,内心里,我是把你当我妈的。”阿婆开心地笑了,说:“你弟弟也因为我像你妈,房租也减了200元。”我说:“就是听弟弟说了,特地来看你的。看见你,就像看见我妈一样开心。”
调出手机里我妈的照片给阿婆看,还有视频。我妈一边在房间里忙东忙西,一边跟我说话。阿婆说:“这回,我看见你妈了,我和她真的很像。”
租客阿婆跟隔壁邻居是老同事,弟弟要出租房子,也是邻居介绍给阿婆的。阿婆说:“现在,我跟老同事做邻居了。”我说:“阿婆,我有空来看你可以吗?”阿婆答:“房子是你们的,主人要回来,随时可以。”我说:“我不是以主人的身份来,我是来看妈的。”阿婆又一次开心地笑了:“你像我大儿子,我出来租房子住,主要是把房子让给孙子结婚。”我说:“阿婆住在这里,我觉得我妈还在,家也在。”
遗憾的是,没过几年,北外滩开发建设轮到我们弄堂,居民全搬走了。租客阿婆自己的家,也在动迁范围内。我想,这回,租客阿婆可以和子孙同住一个屋檐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