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店里的好时光

2025-07-14    作者:姜 蓉

  书店一直是我的精神家园。读大学时,囊中羞涩。每次走进新华书店,穿行于琳琅满目的图书中,被书包裹着,浸润着,有些书不一定买,抚摸一下就很好。那时的我可以在书店待一下午。从书店出来,夜幕四合,大街上灯火璀璨,这一天过得很踏实。

  大二时,我参加了校方组织的勤工俭学,钱包鼓了起来,业余时间却少了。大学附近的小弄堂里,我惊讶地发现一家“中国书店”,专门经营旧书。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几个在校的研究生合伙开的。他们本科毕业时,需要处理的旧书堆积如山,研究生阶段又要添置大量新书。寝室里没地方放,钱袋子也将要见底。几个同学一合计,在院系里号召了一下,募集了几百斤旧书。简单地装修一下狭小的店面,书店匆忙地开张了。

  逛旧书店,淘旧书,即便是行色匆匆,我也要感受一下里面的氛围。后来,我才渐渐知晓,个中的吸引力在于,一是窥探前人读过什么书的好奇心;二是翻弄书页时,与前人的智慧和思想蓦然相逢的惊喜;三是便宜。

  时光如流水般向前奔涌,快毕业时,我也学着别的同学打算考托福出国留学。培训老师要求我们人手一本《牛津英汉大辞典》,这本书原价高昂。我和同伴钻进旧书店,努力寻找。“中国书店”已重新装修过,大了不少。前面是顶天立地的书架,后面是宽阔的阅读区,摆着沙发和桌椅。每个书架上都有标识,写着书的种类:历史,小说,诗歌,经济管理等,很方便读者翻找。我意外地找到了《牛津英汉大辞典》,抱着厚厚的它,我得意洋洋地走在大街上,引来其他同学羡慕的目光。

  此后繁忙的学业里,为了啃下那些晦涩难懂的词汇,我频繁地翻阅着这本辞典。它的书页依旧韧性十足,没有任何破损。纸张在摩挲中发出絮絮低语,仿佛在追忆那些为理想而奋斗的前辈。

  毕业前夕,我最后一次来到这家旧书店,惊讶地发现多了一排儿童读物。原来,大学老师将上世纪五十年代甚至二十年代的童书放在这里售卖,价格极其低廉。有的扉页上写着父母赠送儿女时留下的文字,字迹已褪色,特别温馨。那些发黄的纸,似乎也有了情感和生命。

  现在,旧书店极为罕见,偶尔在夜市见到旧书摊,我都会在书摊前徘徊良久。闲暇时,我会去实体书店。当我提着新书穿过熙熙攘攘的人流,感触良多。回望“某某书店”的招牌,我真心地希望实体书店能倔强地生存下去,像城市最后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