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菜记

2025-07-07    作者:胡 兰

  我是家里的老大。第一次去菜场买菜是1978年,那年,我读初三。一天晚上,老妈对我说:“今晚我值班,明天早上你去菜场买些菜。”

  一夜没睡踏实,总担心睡过头。天刚放亮,我就醒了。不敢再睡,匆匆起来,拎个小菜篮就朝老西门菜场赶去。

  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小菜场设在露天的马路两边,摊位一个接一个,到了8点就收摊了。带鱼、排骨之类的荤菜都要排队。有的人用砖头排队,买完带鱼,又来插队买小排。排在后面的人大喊“不要插队”,他理直气壮地举起砖头,说:“早就排队了!”

  当年,2元钱可以买好多大排,我壮着胆子问价,那时都是一口价。终于完成了老妈交代的任务。此后,我经常主动要求买菜。那时读书颇为轻松,时间富裕。买菜有个好处,可以揩点小油,从菜金里面攒几分辛苦费,买包橄榄、杨桃什么的,解解馋。

  结婚生子后,我负责买菜做饭,就靠读书时学会的家务活。在菜场,一手抱着儿子,一手提着马甲袋。有时拿不动,好心人会帮忙。儿子就嚷嚷,不准别人动我买的菜。

  日历翻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上海的大厦一座接一座耸立起来,鳞次栉比。五光十色的商场和超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超市里各种荤菜蔬菜都有售,白天晚上随时买。随意挑选,方便快捷。

  2014年,孙子18个月,摇摇摆摆刚学会走路,我抱着他外出兜风,顺便去室内菜场买点菜。柜台上各类蔬菜应有尽有,我指着菜教孙子识别,诸如马兰头、鸡毛菜、红米苋、绿米苋、荠菜、菠菜。买了菜,孙子抢着拿,用小手拎着马甲袋,憨态可掬。还说,“等我会走路了,要买大鱼和大螃蟹给爸爸妈妈吃”。

  每个周五的下午,我去小学接孙子,都会问他:“明天来奶奶家,想吃什么菜?”他熟门熟路地说:“想吃老母鸡炖汤、红烧大排、番茄炒鸡蛋。”每次,我都要加一份青菜炒香菇。我告诉他:“一天不吃蔬菜,会两眼冒金星。”孙子马上说:“奶奶买青菜,宝宝吃青菜。”

  上海的菜场称得上这座超级城市的一绝,也是一张独特的名片。很多居民小区旁会有一个标准化的菜场,且供应丰盈。如今更是坐在家里,在各种电商平台就可以买菜,半小时许就送到家门口。如此巨大的变化,令人惊讶,更让人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