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我和老年大学的一群同学,去参观苏州御窑博物馆。博物馆西边,保留着两座被称为姊妹的土窑,在这两座窑的门前有几间紧连着的砖瓦屋。屋顶上一行行整齐排放的瓦片吸引了我。看着看着,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弧形瓦面似一弯残月,边缘微翘,如燕尾剪裁春色。圆圆如竹节的筒瓦,覆于屋顶时似巨龙鳞片层层相叠。阳光漫过,明暗交错间流淌着岁月的褶皱。顺着小瓦片铺就的小道,我仿佛来到了童年的梦境里。
我出生在江北的乡下,在朦胧的记忆里,家里最先住的是两间用土坯砌成的茅草屋。一到雨雪天气,我们总担心屋顶的房梁会突然坍塌下来。有时外面大雨连连,家里小雨不断。父母只能卷着裤腿在屋里接水。后来,爸爸妈妈经过好几年的努力,终于将土房翻建成了结实的砖瓦房。四周砌着黄色的砖头,屋顶上盖的是层层叠叠的小瓦片。
于是,一年四季,我再也不用担心了。每到恶劣天气,我还喜欢安静舒适地坐在窗前看外面,觉得那景色真美妙:风儿在歌唱,雨点在伴奏,雪花在跳舞……小小的我,心里一直在默默感激三间砖瓦房,是它们让家人过上了太平舒适的日子。
晚春的风儿吹在脸上,我的思绪又回到了眼前。青灰色的瓦片肩并着肩,第一排稳稳咬住檐角的木纹,边缘凝着岁月的苔痕,像被时光吻过的唇印。第二排斜斜错开半片,仿佛前浪推送后浪。
我的手指慢慢地比画着“瓦”字,觉得“瓦”字就像一个家。上面瓦片凹凸面相扣而成的“横”,是父母张开双手构成的安静的天空;下面的“框”是他们砌成的一座坚固堡垒,里面的那一点就是他们要全身心保护的宝贝。
童年的砖瓦房,现在已经拆迁,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我也再不可能回到那个家里了。但我即使身处繁华的高楼大厦中,偶尔看到普通的砖瓦房也要怅然良久。每当在情感挫折生活困顿之际,我总是循着时间的河流回到岁月深处去找旧时的家,仿佛父母还在身旁。那带着浓烈爱意的庇护,像暗夜中的一盏灯,在人世的幽晦中带来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