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老诞辰120周年之际,在女儿的陪伴下,我特地去巴金故居拜谒。故居位于武康路113号,一幢带阁楼的三层花园洋房散发着祥和的气息。这里是巴金居住过半个世纪的地方,他晚年的力作《随想录》在此完成。
巴金是中国文学的良心,2005年巴金去世时,报上有一篇文章说“有你在,灯亮着”。近二十年过去了,这句话依然照亮着无数爱读书的年轻人。
巴金故居由一栋主楼和两座辅楼以及花园组成。问了一下工作人员,园内的植物多半是巴老当年亲手种植的。走进故居,里面最多的物品是书。俄罗斯雕塑家创作的巴老头像颇有特色,表情宁静深邃,似乎穿透了苍茫的历史,坚定地告诉人们:“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我想,也是因为巴金的真诚,鲁迅先生才评价他“是一个有热情的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我喜欢一楼的“太阳间”,因为它的明亮,也因为能望见外面的花园。晴朗的秋日,阳光暖暖地投射进来。花园里绿意盎然,一些花儿正在开放。那一刻,我想起巴金《灯》里的一句话:“这世上,灯是不会灭的。”我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体味黄永玉先生给巴老画的像,以及《我是谁》的问答,仿佛有一种力量打动我,不要在生活里彷徨,要坚信梦想的力量,许多路,要学会勇敢地闯……
二楼的卧室由巴老与他的外孙女居住。活泼的外孙女给晚年的巴老带来许多快乐。巴老的女儿李小林住在外间,她不仅是《收获》的主编,如今又是巴金故居的馆长。她凭记忆恢复了这里的原貌。床头上夹着朴素的红色台灯,柜上放着装在皮套里的老式收音机……最令我难忘的是巴老爱人萧珊的遗像,《怀念萧珊》打动过多少读者的心。
满眼望去,巴金故居“无处不是书”——书是巴老的最爱,就算生活拮据,拿到稿费后,巴老还是会先买书,以外国作家的书籍及外文词典居多。巴老对俄国文学研究颇多,为许多俄国作家的译书作插图,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赫尔岑、高尔基……除了客厅,位于二楼的书房也是巴老接待友人的地方。有名的画作《劫后的笑声》,定格了“文革”结束后巴老与老友们的谈笑相聚,张乐平、柯灵、孔罗荪、王西彦、师陀……
故居内最多的家具莫过于书柜和书桌。书房里有书桌,走廊里也有,缝纫机上铺一块布,也成了书桌。数了一下,故居内共有7张大大小小的书桌。1982年,巴老在楼上写作时不慎摔倒后,他的写作区就移到了楼下客厅和太阳间。在《随想录》中,巴老经常提起太阳间——那其实是一个开放式的长廊。巴老摔倒后住院期间,家人给长廊加上了门窗。那里阳光充足,遂称之为“太阳间”。行动不便的巴老经常在此散步、思考和写作。天气温暖阳光充足时,巴老就趴在太阳间内的小缝纫机上写《随想录》的后半部分。
参观毕,我在故居内的书店买了一本《家》,盖上巴金故居的印章。走出大门,再一次回眸凝望,愿这位世纪老人的灵魂永远照亮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