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食堂

2024-11-12    作者:周珂银

  在我工作的办公楼对面,曾经开过一家小食堂,经营者是一对中年夫妇。小食堂以快餐为主,一款菜汤肉丝面做成了网红。肉丝极细,入口溜滑,关键是青菜呀,一棵棵都是鲜嫩嫩的小菜心,碧绿生青。宽汤、细面,放猪油,香味诱人。客人们呼朋唤友,将几只小桌子拼出一张大台面,集体吃面,哧溜哧溜,有声有势。

  “我们家的青菜可是我妈自己种的,新鲜着呢!”老板总是这么对食客说。大家深信不疑,因为老板的妈妈,这位老太就在店堂里帮工。她七十多岁,农妇模样,个头不高,身板蛮结实,收拾碗筷手脚麻利,端着盘子走路一步一步如钉耙般扎实。这种用力有点过,似乎是刻意的,仿佛下意识在保持一种平稳,不让自己的双腿打战。

  那时,我经常来这里午餐。久之,与店里的人混熟了。得知他们原是市郊农户,因征地,夫妇俩去乡镇企业上班,后来企业与其他厂家合并,便退下来开了这家小食堂。老太和老伴住不惯新楼房,留在仅剩的一处老宅,守着一块不大的菜畦,弄点农活干。但这点农活对老两口来说不算个事,还是觉得太闲。于是老太坚决申请上岗,来儿子媳妇的店里帮工。不依她还不行,生怕别人说她老了不中用,什么活都抢着干。

  店里的菜汤面量足,我胃口小,如果吃面,便要求面下得少些,以免浪费。每次端上来的面,总是适量,正合我意。有一次,我对老板娘说在其他店我也这么关照的,但是上来的面还是原来的量,等于没说。老板娘这才对我说实情:“阿姐,你这个要求是个性化的,其实有点麻烦。你想呀,一碗面下多少,是有标准的,厨师已经习惯了,一抓一个准,如果有一碗面要多些或少些,必须特别记住。你这个是我婆婆专门进厨房盯牢厨师,才能不忘记。”原来是这样 ,我以为是为店家节约食材,没料到却是添了麻烦。老板娘的一番话,让我感到暖心,也让我对老太刮目相看。

  某天,这家店突然毫无征兆地闭门歇业,门板上贴出一张告示,说是因为家事,小店暂停营业。具体原因没说。大约个把月后,小店又开业了,然而少了老太。老板娘头发上别着一朵白色的小绒花。老板与客人们打招呼,说他母亲突发脑溢血去世了,按本地人习俗,要过了“三七”才能开店营业,所以让大家久等了。说起老母亲劳碌了一辈子,还不曾享过清福,夫妇俩几度哽咽。

  老太的离去,让小店感觉像是伤了些许元气,生意远不如以前。

  如今这家店面已改换门庭,我每每路过,总会想起那家小食堂,那喷香的菜汤面,那钉耙般的脚步。